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7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衢州日报

破解新田铺旱片“水困境”

日期:08-13
字号:
版面:03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讯 (记者 毛慧娟 通讯员 徐柔) 盛夏,烈日炙烤着大地,但铜山源灌区北部的新田铺田园康养综合体却是一片水声潺潺。昨日,记者沿王家支渠一路向北,只见清澈的水流正从渠道口奔涌而出,顺着新修的管道涌向一片片稻田,秧苗舒展,泛起层层绿浪。这个曾备受供水难题困扰的省级重点工程,如今在衢州市乌溪江和铜山源水利管理中心(以下简称“衢州市水利管理中心”)现代化治理体系支撑下,彻底告别“望天田”的历史。

  新田铺田园康养综合体位于衢江区浮石街道姜家坞村,这里原是山区丘陵地貌,近几年陆续开发了农田,是省级“4+1”重点工程和乡贤回归项目。综合体总面积11686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占68.5%,是铜山源灌区内重要粮食功能区,该综合体建成后面临末端农田的“供水困境”。

  衢州市水利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指出,该片区作为灌区王家支渠最末端受水区,主要存在三大问题:该片区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支渠严重老化,实测流量仅0.48立方米/秒,低于设计值30%,如同“动脉硬化”般制约着供水能力;片区内90%的梯田高差显著,导致输水损耗激增,且30个坑塘中仅5个能获活水补给,蓄水网格几近瘫痪;该片区的山塘水库尚未完全流转,旱期蓄水功能几近失效,农业灌溉用水基本依赖铜山源水库放水。

  面对困局,衢州市水利管理中心主动靠前服务,制定专项供水方案,创新实施“工程改造+智能调度+机制创新”的组合拳。一方面,联系属地乡镇疏浚25公里灌溉渠道,打通干旱死角与输水“毛细血管”,实现项目区内部渠系与泵站有效连通,提高末端流量稳定性,保障8000余亩水稻灌溉;另一方面,调动灌区乡镇渠长积极性,加密巡查疏通供水堵点,统筹调配项目区水库山塘水源。

  更关键的突破来自数字赋能。在灌区调度中心,今年新建成的数字孪生灌区系统进入实战应用,通过构建水资源智慧管控场景,实现灌区需水精准预测和配水高效调度,转变“被动放水、经验调度、粗放管理”为“主动服务、科学调度、精准管控”,实施多轮精准供水。数据显示:入夏以来,灌区已向新田铺精准供水740万立方米。

  今年以来,铜山源灌区降水量1089.6毫米,同比减少30%,水库蓄水率较去年同期下降10.5个百分点。面对蓄水不足的压力,铜山源水库管理中心科学调配水源,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抗旱保供答卷:实施八轮集中供水,累计调配2760万立方米,保障了灌区30.24万亩农田稳定生产。新田铺项目区水稻长势喜人,预计亩产增加5%以上。

  “工程改造夯实基础,智能调度提升效率,机制创新保障长效。”衢州市水利管理中心副主任段家国表示,这套“三位一体”现代化灌区建设路径,既守住了衢北“粮仓”,也为全省山区灌区抗旱保供提供了“衢州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