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组 郑晨 文/摄 通讯员 戴诗涵
8月8日,在柯城区石室乡九龙村稻渔共生水稻田里,农户吴卸成手拿锄头,仔细填补小龙虾刨出的泥土空隙。“水流急了会淹到隔壁菜地,得护好田埂。”他抹了把汗,身后绿油油的稻浪随风起伏。不远处,乌溪江支流石室堰静静流淌,倒映着九龙山苍翠的轮廓。
计划经济时代,这个曾聚集了国营宾馆、衢州市技工学校等单位,被称为“小香港”的村庄,因乌溪江被划为一级水源保护区而游客锐减,一度沉寂。
沿溪黄线分布的桥头、上厅、横路三个自然村,在2013年合并成九龙村,但村集体经济长期依赖村集体店面租金及铁塔、光伏等收入,全村缺乏“造血”能力。
老楼飘出鲜粽香
转机始于对沉睡资产的唤醒。2022年,九龙村借山海协作资金,将村集体所有的一栋漏雨、墙皮脱落的破旧老楼,改造成龙眯共富工坊,主营各类衢州特色小吃。
笔者走进共富工坊,只见十余位村民巧手翻飞,30秒就包好一只九子粽。“九子粽是我们村传承两三百年的手艺,2019年入选柯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村党支部书记李星解释,该村村民虽近半数是60岁以上老人,但个个是美食行家,对制作美食有着丰富的经验,运营龙眯共富工坊,就想用好村民的特长,发展村庄特色产业。
说干就干,粽子包起来了,可销路却成为拦路虎。村里找到衢州“老眯小吃”品牌创始人郑丽。“我是九龙村人,从小吃九龙的米、喝九龙的水长大,这味道忘不了。”郑丽以成熟的线上和线下渠道为九子粽打开市场,广东、江苏等地的订单纷至沓来。今年端午期间,平均日销粽子5000多个。
“仅靠门店生产根本供不应求,村里有场地和手艺,我们有销路,联手才能做大。”郑丽坦言,2024年底,在乡党委支持下,双方共同投入完善水电,建成两座冷库,推动工坊升级,实现标准化生产。如今,30余名村民在此就业,58岁的徐庆妹笑逐颜开:“每天包粽子、做清明粿,今天5月挣得最多,有一万多元,日子甜得像豆沙粽。”
石室乡党委委员杜剑锋说,现在乡村两级合力帮助龙眯共富工坊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SC证)。成功后,工坊的线上销路将被彻底打通,村民“家门口”就业的机会也会更多。
土地生金新“丰景”
共富工坊的成功,点燃了产业振兴的星火。2024年,在市级驻村指导员刘霞飞争取的220万元山海协作资金支持下,九龙村对统一流转到村集体的450余亩土地予以改造提升。
同年底,村里对接柯城区姜家山乡前昏村的吴慧团队——一家在稻渔共生领域经验丰富的运营方,流转450余亩土地发展特色种养。今年5月,220余亩优质土地上养出的小龙虾迎来丰收。
“九龙水土养人,种出的稻米口感好,养的小龙虾干净肥壮。”吴慧说,一期稻虾田亩产龙虾约120公斤,虽因经验不足略低于预期,但品质备受市场认可,坚定了他在九龙投资的决心。
更关键的是,村里将流转土地整体打包给吴慧运营,彻底甩掉自种的亏损包袱,仅土地租金一项,村集体年收入即超24万元,农户每亩稳获600元收益。
同时,稻渔共生模式为吴卸成等10余名农户提供家门口就业岗位。“今年3月至7月初,我协助安徽来的小龙虾专家看护小龙虾,7月以来负责水稻田的灌水、除草等工作,每天收入170元,一个月差不多有4000元的收入。干活不累,又能照顾家里,我们很满意。”吴卸成笑着说。
亲水绿道连民心
2022年,针对溪黄线占道卖菜的“马路市场”隐患,村里建成500平方米便民驿站规范经营。“既保安全,又方便了乡亲。”村党支部副书记毕建峰说。
70多岁的村民徐耀凤是驿站的常客。每天清晨六七点,她的摊位就支起来了。“我种了十几年菜,菜地就在驿站边上。”她说,“以前在溪黄线马路牙子边卖,车来车往,提心吊胆。现在好了,风吹不着雨淋不着,还安全。除了本村的,早上还有锻炼的巨化职工、周边村的乡亲,来买点新鲜菜。”
更大的变化在乌溪江畔。去年底,石室乡党委牵头对接衢州市国土整治和征收储备中心,“盘回”闲置的巨化疗养院周边、乌溪江畔的三栋旧房。今年4月,路面铺设、屋面翻新、墙面粉刷、新建钢棚和休憩亭等工程陆续完工,这里变身为九龙村公开水域游泳场的更衣室、淋浴间和管理用房等。7月以来,日均吸引100多名游泳爱好者在此畅享“野能游”乐趣。如今,九龙村公开水域游泳场成为省防溺水培训基地和救生桨板训练基地。
“以前傍晚散步只能走马路,现在石室堰游步道下半年快修好了,安全又舒心。”村委郑小军指着已完成清表的石室堰沿岸介绍。这条经过乡、村多次与衢州市乌溪江引水工程管理中心对接的亲水绿道,由乌引管理中心负责打造,从石室乡响春底经岭底自然村延伸至九龙村,全长约2公里,即将铺设路基,成为村民茶余饭后休闲的新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