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风
在镇海作协的一次活动上,经人介绍我认识了王梁。王梁出生在诸暨,我出生在绍兴,称得上是老乡。老乡见老乡,话匣子就打开了,王梁说自己是一个文学素人,准确地定位应是一个业余文学爱好者。他说大学所读的也非中文专业,但对阅读和写作,他一直保持着时浓时淡的兴趣。2010年以后尤其是2015年前后,对写作投入了较大的热情和时间,创作了100余篇散文随笔,大都发表在省市的各类报刊上。
王梁的散文集《穿解放鞋的青春》出版了,他送了我一本。我把这本书当成枕边书,睡前读几篇,晨起读几篇,就像品茗,只抓一小撮,舍不得浪费。读王梁的文字,觉得他笔下对成长期的羞涩、木讷,对故乡的草木、小吃都有真情的叙说,大抵可归类于作者对故乡成长岁月的缅怀。尽管它们是故土难离的乡恋载体,但王梁并没有把它们当作客体事物来审视,而是视为陪伴自己成长的挚友,互诉衷肠,不言离殇。
他那篇题目作为书名的散文《穿解放鞋的青春》,沉重的笔调中跳跃着对生活冷静、明智的叙述。围绕着一双解放鞋,描写了一个小学毕业生在离家负笈求学过程中的拘谨、沉默乃至孤僻。文中有一段这样的叙述:“我是孤独的,曾经有一位山里来的同学初一穿过一阵子解放鞋,但不久就换上了红白相间的回力球鞋。于是整整三年,我的解放鞋对抗着几百双回力鞋、皮鞋、旅游鞋以及众人的注意。我不爱运动,不爱说话,解放鞋如同一把巨锁锁住了青春本应饱含的活泼、欢笑与张扬。”文中,解放鞋成了苦日子的暗喻,从中披露的穷困、彷徨、苦涩和艰难,串联了作者对人世间的细腻观察、理解与感悟。
王梁出生于1977年。在那个既落后又偏僻的诸暨农村,他在成长岁月中,面对的是生活的庸碌与琐碎,这让王梁的笔下充满着烟火气,有人间亲情和农家子弟的彷徨与奋斗。他的散文集分为故乡·亲人、青春·往昔等五辑,文字不逐时尚,毫无矫情,也不附庸风雅,只给人质朴、自然和敞亮之感。第一辑,他写的是故乡和亲人,其中《关于母亲》一文,道尽了母亲在苦难中的坚强和忍辱负重,譬如当她嫁到夫家后,公婆、叔叔、婶婶及姑姑都不待见她。然而受尽委屈却内心善良的母亲,当公婆老了瘫在床上时,她不计前嫌,精心照顾,为公婆擦身端尿,感动得公婆在弥留之际,多次拉着她的手说出忏悔与感激之言。
在《我爱康老师》一文中,王梁采取刁钻的角度,开篇就写“我跟康老师不熟,准确地说是未曾谋面,从未双向交流过……但我确乎经常放眼于荧屏上他的音容笑貌并为之倾倒,甘愿尊其为师”,让人捉摸不透。看下来才知,他写的是被誉为电视界一泓清流、一座标杆的《中国诗词大会》文学评委、主持人康震。作者写作这篇散文,显然有他的精心构思。
王梁不善辞令。读完他的散文集,我总感觉他是一个阅读甚广、深情于日常的写作者。他不急不躁,用宽宏与沉着的心态、深情的笔调,书写日常情态,既表达了自己,也记录了时代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