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宁波晚报

黄宗羲:从白云庄到化安山

日期:08-31
字号:
版面:第A7版:三江月       上一篇    下一篇

白云庄

甬上证人书院

黄宗羲像

初访白云庄时,心中不免生疑。“城内天一阁,城外白云庄”的并称,暗示着二者本该平分秋色。如今天一阁游人如织,而城西的这处黛瓦白墙的院落却显得清寂。更令我困惑的是庄前黄宗羲的坐像——这位余姚四贤之一,他与宁波万氏的白云庄有何渊源?

入庄方悟,白云庄之所以不凡,正因为黄宗羲与万氏子弟的因缘。庄主人万泰的八子皆人中麟凤,尤以幼子万斯同最负盛名。这座万家祠庄,明亡后成为黄宗羲讲学的核心场所,甬上证人书院便诞生于此。尤为珍贵的是庄内珍藏的《鄞江送别图》,记录着他遣子黄百家和高足万斯同北上修史,学子们在鄞江边送行的情景。“四方声价归明水,一代贤奸托布衣”,这是他对万斯同的殷殷叮嘱。

黄宗羲在宁波城的足迹远不止于此。他是首位登上天一阁的外姓学者,留下了《天一阁藏书记》的珍贵文献。广济桥、延庆寺、黄过草堂(张氏祠堂)、陈燮献宅等,处处有他的身影。他在甬上讲学八载,有百余学子,其中入室弟子六十六位。他是一位通才,不仅通晓天文地理,经史子集,还深谙赋税规律。他讲学内容包括经学、史学、文学、科学等多个领域,培养出万斯大、万斯同、陈言扬、李邺嗣等一大批人才。著名史学家全祖望,虽未亲聆教诲,却继承了他的衣钵,以“私淑弟子” (私淑指仰慕某人学问而未能直接受教)自居。先生从未自诩浙东学派领袖,但其学友、弟子皆尊奉其为圭臬。万泰常对朋友说:“今日学术文章,当以姚江黄氏为正宗。”

最令人叹服的是黄宗羲思想的前瞻。且不提他的振聋发聩的《明夷待访录》中对君臣关系、君民关系的阐述,也不说他提出建立学校,开辟言路,仅 “工商皆本”“义利并重”的主张,便为宁波商帮的崛起埋下了伏笔。他的《明儒学案》一书,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断代学术史专著,并开创了学案体这种新的史书体裁。他以“一本万殊”的哲学思想,“会众以合一”的方法,在学术史上筑起丰碑。

二十余年间,我屡访白云庄。看斑驳台门重焕新颜,见智慧设备更迭升级。如今,《鄞江送别图》的数字化展示,将三百年前的那场送别演绎成鲜活的光影。在甬上证人书院,我曾经听门外翠竹在风中龙吟虎啸,缅想昔日书声琅琅,学子们自由争辩的盛景。在万氏的墓园,瞻仰万邦孚、万斯选、万斯昌之墓,怀着虔诚之心默诵黄宗羲为万斯选写的墓志铭。在万氏故居展柜前,近距离凝望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等先贤手泽。春天,倚墙而栽的梅花盛开,我循着暗香去寻觅那一脉精神的幽香。秋日,在夕阳中,看万氏墓前残损的石像生、华表柱感慨百年沧桑。

白云庄在清末湮没。1934年春,本地学者杨菊庭根据全祖望的记载寻得遗迹,与陈如馨、冯孟颛合力重建。自此,白云庄作为纪念万氏先贤和黄宗羲的建筑延续至今。

明清易代之际,浙东义旗猎猎。国破家亡,士人抉择各异。有的屈膝新朝,包括才情卓越的龚鼎孳、吴梅村、侯方域等;有的忠贞不屈,就像张苍水孤忠殉国;有的,在末世里摇摆、彷徨,患得患失,如钱谦益。黄宗羲和万泰选择了一条更复杂的道路。早年,黄宗羲一直致力于反清复明。他和弟弟黄宗炎、黄宗会组织了世忠营,辗转作战,甚至在四明山高处的杖锡安营扎寨。如今的杖锡,是赏樱胜地。但曾经是“杖锡呒六月,乌拢就落雪”的苦寒之地。

可是,无论忠臣义士怎样作为,改朝换代已成定局。黄宗羲屡次被清廷通缉,十年中家人几乎失去一半。当南明烽火熄灭,步入中年的黄宗羲退隐化安山,从此潜心著书立说。他对明王朝的灭亡和中国的封建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而有了《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宋元学案》。若说张苍水留正气于天地,他则铸就思想之炬,被尊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

细查其生平,似有两位黄宗羲:一位,恪守礼教,奉行儒家的忠孝节义。他是血性书生,又有游侠之风。他的父亲,是东林党人,刚直不阿,被阉党陷害。他为了雪父仇,少年时竟然把铁锥带上了金銮殿,用锥刺仇敌。他也曾加入复社,和士子们一起声讨攀附阉党的文化流氓阮大铖,签名《留都防乱公揭》。清军入关,他一直投身于抗清复明的事业。这是忠君报国,嫉恶如仇的黄宗羲。另一方面,他的思想早就超过他那个时代的人。他提出,天下不是一姓之天下,君王和大臣是共同曳木之人,天下为主君为客,这对于封建的伦理纲常是 “离经叛道”的。清王朝稳定后,康熙皇帝崇尚儒教,方兴礼乐,轻徭薄赋,与民生息。这时,黄宗羲内心对“清廷佑文”是赞同的,但亡国之痛一直厮缠着他的灵魂。所以,他自己决不和清王朝合作,但他不反对弟子去应试做官,也让儿子黄百家和万斯同去修明史,因为“国可灭,史不可灭。”对于被打入《贰臣传》的钱谦益,他也报以宽容和理解。这是一个开明的质疑皇权,秉持民本思想的黄宗羲。

多少次去白云庄,我会想到黄宗羲隐居的化安山,我想象着,这位历经坎坷的思想家,是怎样从余姚深山一步步走向白云庄的?

终于得访化安山。

化安山位于余姚市陆埠镇十五岙村,地处四明山北麓剡湖岱。宋代,因景致可比嵊县(今嵊州)剡溪得名“剡中”。这里飞瀑如练,修竹成海,风景如画。黄宗羲的父亲黄尊素很喜欢这个地方,曾题诗“越岭灵幽处,行行几曲涯。惊途欲绝,数转地逢奇”。最后,他的墓址就选在这里。

黄宗羲择此隐居,不仅因与黄竹浦故里近在咫尺,更因父亲长眠于此。被誉为“姚江黄孝子”的他,以这种方式,和泉下的父亲晨昏相伴。他在化安山南麓,原父亲下葬前停放灵柩之处筑了龙虎草堂。茅舍简陋,生活窘困,他安之若素。他晨听鸟语,夜观星象,将满腔忧思化作传世文章。千古名篇《明夷待访录》《易学象数论》和卷帙浩繁的《明文海》都出于此。其间,清廷多次请他出山,他拒绝。但他常赴白云庄播撒思想的火种。而白云庄的那些弟子,亦跋山涉水来此求教。

黄宗羲临终前嘱家人丧事从简: “用棕棚抬至圹中,一被一褥不得增益”,遗体“安放石床,不用棺椁,不作佛事,不做七七,凡鼓吹、巫觋、铭旌、纸幡、纸钱一概不用”。他希望自己速朽,然他的思想的光芒却烛照后世。如今,他的墓前,三方荷塘如镜,映照着墓主人的襟怀。左侧梅园老树新枝,年年花开如故。这令我想起了白云庄的梅花。此时,山风拂过,仿佛又听见那首《山居杂咏》:“锋镝牢囚取次过,依然不费我弦歌……”这穿越时空的回响,让白云庄与化安山之间的精神纽带,永远鲜活如初。这白云庄与化安山之间,连缀的不仅是一段地理的旅程,更丈量着一个民族思想觉醒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