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02版)
2
三千余节网课托起大学梦
“报到那天,学生都在教室坐着,等着分发书籍,我看到一位妈妈坐在了她孩子的座位上。”胡桐烨高一时的班主任胡建绒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这位妈妈就是童红央,她告诉胡建绒,胡桐烨因为生病免疫力较低,怕感染,无法到校学习,只能在家里自习。
“考试时我会送孩子到学校的,不会给学校添麻烦的。”童红央说这话时,投来诚恳而歉意的目光。
一位母亲“让孩子在家学习”的请求对杨贤江中学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高中课程难度大、进度快,学生完全在家自学,几乎是不可能跟上学校教学进度的。
“如果我们不想办法,仅靠孩子在家自学,他的学业肯定会被耽搁。”杨贤江中学党总支书记林盈颖说,得知情况后,学校筹划了一场长达三年的“云端守护”:在胡桐烨所在班级架设直播设备,所有课程全程直播。
直播设备很简单,就是一个支架和一部手机。设备很快就有了,最大的困难在于“人”。
起初,并非所有老师都适应“主播”的身份,有的老师对自己在教室里的一举一动都通过网络直播出去感到不自在,甚至有些抵触情绪。但得知胡桐烨艰难就医和求学经历后,老师们深受感动,都非常支持课程直播。有的老师特意在讲课时提高声量,以便胡桐烨能听得更清晰一些。有的老师特意将重点内容在黑板上写得大大的,以便胡桐烨能看得更清楚一些。有的老师针对胡桐烨学习中的疑难点,专门录制讲解视频发给他看。高中三年,老师们为胡桐烨直播授课超过3000节。
所有任课老师都加了胡桐烨的微信,胡桐烨有问题随时可以问老师。胡桐烨高一的班主任胡建绒和高二、高三的班主任陈建波除了安排好线上授课外,还常去胡桐烨家中看望他、鼓励他,解决他遇到的难题。
用来直播的手机要天天充电,每堂课上课前要联网、下课后要断网……这些事看起来很简单,但天长日久就显得很繁琐。在班主任统筹下,高一时,由同学徐鑫梅、潘佳瑜等人组成直播小组,高二重新分班后,则由同学何静茹、周珂羽组成直播小组,有课的日子,这些同学天天架设手机、不断调整镜头角度,确保胡桐烨能够清晰地看到老师的板书、表情和课件。同学们还有多种“预案”,一旦“钉钉”不畅通,马上转到“腾讯会议”或其他平台,做到了3000余节网课直播无中断。
直播手机成了胡桐烨连接班级的“窗口”。课间,同学们会通过这部手机,跟他聊聊天,分享班级趣事、活动照片等,让他远程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一段同学跳大绳的视频、几张同学做游戏的照片,都会给他带来无尽快乐。
同学们对胡桐烨都很友好,由于胡桐烨休学了三年,比同学大好几岁,同学们都亲切地叫他“大哥”,每次他返校考试,同学们都围在他周围和他聊天。今年6月,胡桐烨和妈妈一起出现在毕业典礼现场,同学们为他献上了热烈掌声,纷纷和他合影留念。
“虽然,那部用了三年的直播手机已经完成使命,但它承载的3000余节网课、无数次的线上答疑,师生之间的点点滴滴,已经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记忆。”胡桐烨动情地说。
高考成绩公布,胡桐烨取得了618分的好成绩,被宁波大学录取,攻读电子信息专业。童红央给杨贤江中学的老师们写了一封信,将感激之情寄于字里行间:“是你们用爱与责任,托起了胡桐烨的求学之路。618分的背后是老师们用粉笔灰染白的鬓角,是钉钉群里永不熄灭的‘正在直播’提示灯。”
“这场历时三年的教育接力,是胡桐烨的胜利,也是老师们共同努力的结果。胡桐烨的成功案例也激励杨贤江中学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深化家校沟通,构建更系统、可持续的特殊学生帮扶机制,这也是我们对杨贤江先生‘教育——造就完全之人格’思想的传承。”林盈颖说,“3000余节网课”就是“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实践。
3
一间宿舍接力托起更大梦
胡桐烨能圆大学梦,是学校和他及家人多向奔赴的结果。
高中在家上网课时,由于无法长时间坐着学习,胡桐烨就遵循着身体的节奏,学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学。胡桐烨展现出了惊人的自律:每天7点半起床学习,午休1小时后,继续学习到下午5点半,晚饭后是晚自习时间,直到晚上10点结束学习。正是这种自律,使他在期中、期末和模拟考试的成绩一直处于班级前三,多数时候是第一。
胡桐烨患病八年来,他的父母是他最坚强的后盾。他生病后,父母双双辞职陪他看病,等他出院回家休养后,他的爸爸才到一家企业再就业,妈妈做起了微商,边照顾他边在网上卖货补贴家用。在他再度开始学业的五年中,他的妈妈风雨无阻地去学校拿学习资料,找老师反馈学习情况。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穿梭在学校和家之间,她熟悉每位任课老师的办公室位置,知道儿子班里每一位同学的名字。
谈及未来,童红央心态平和,她说:“我们不想很多的事情,过好今天就好了。”这是她陪伴生病的儿子八年淬炼出的生存哲学。
是的,生活每天都会遇到新的难题,童红央能做的就是将难题解决掉,过好当天。收到宁波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她就遇到了一个巨大的难题:胡桐烨近几年规律性的生活使他的病情有了很大好转,坐的时间可以更长一些,身体免疫能力也大大提高,进入大学阶段后,他准备到教室里去上大部分课程,感受与人面对面交往的快乐,但他的生活起居还需要人照顾,可学校里怎么会有可供母子同住的宿舍?
当她将自己的难题告诉林盈颖后,林盈颖和宁波大学阳明学院党委副书记王立衡取得联系,希望能够解决胡桐烨和他陪读母亲的宿舍问题。
王立衡第一时间与胡桐烨取得联系,还带队家访,当面沟通。宁波大学后勤管理处提前为胡桐烨安排了单间宿舍,让他母亲陪同居住。
不仅如此,为了胡桐烨顺利度过校园生活,宁波大学还计划组建学生志愿服务队帮助他上下学,将其所在班级的课程优先安排在低楼层教室……
“宁波大学的学生资助体系比较完善。”宁波大学学生处处长胡铭说,学校建立了“奖、贷、助、勤、补、免”六位一体的常规资助体系,2023年,学校创新设立了大病医疗救助金,已有16名患病学生得到了帮助……希望胡桐烨也能成为这些保障机制的受益者。
宁波大学一系列“未雨绸缪”的操作,解决了胡桐烨的后顾之忧。这让一向坚强的童红央流泪了,她说:“学校安排得太完美了。”面对记者的采访,她说了许多的感谢,感谢新城初级中学送教上门、感谢杨贤江中学网课直播、感谢宁波大学提供单间宿舍……
这些感谢的背后,是一所所学校提供个性化教育服务的尝试,也是对“一个也不能少”教育理念的践行。
站在人生新的起点,学校、老师、同学、家人依旧是胡桐烨的坚强后盾,强大的社会支撑系统和森林般的手臂,将托举着这位勇敢的青年走向更广阔的人生新舞台。
让我们祝福他!
记者 杨静雅 章萍 马亭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