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朱晨希
车间里,他紧盯热处理设备反复校准参数;实验室中,他俯身显微镜前观察金相组织;办公室内,一有空便捧起《轴承钢热处理应用技术》细细钻研……这样的场景,是海宁市正扬轴承有限公司材料热处理事业部经理、工程师曹国金的日常写照。
在摸索中点燃热爱
今年43岁的曹国金,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海宁人。2000年,从海宁技校毕业后,机缘巧合下进入海宁市正扬轴承有限公司,开始从事计量检测与轴承热处理工作。“最初接触轴承热处理时,我完全是个‘门外汉’。”曹国金回忆道,“我学的是纺织机械,实际工作涉及的很多知识都是课堂从未讲过的,只能靠自己摸索。”
那段刚入行的日子,他至今记忆犹新:白天忙着做热处理检验,逐一核对项目参数;下班后还要加班检修计量仪表,反复校准设备仪表精度。
即便常常忙到天黑,曹国金依然坚持学习,不断给自己“充电”。“那时候网络还不是很发达,网上专业资料很难找,我就靠着正扬轴承图书馆内一本本专业书、一份份标准反复啃知识,非把知识点吃透不可。”他笑着说。
2006年,正扬轴承引入新的带可控气氛的热处理设备,计划搭建与主机配套热处理生产线,企业派曹国金前往浙江大学,跟随康乃正教授系统学习轴承热处理、金相检测专业知识。培训结束后,他迅速将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把课堂知识转化为实用技能。
“一开始只是把轴承热处理当作一份工作,但随着自己能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成就感越来越强,我也渐渐爱上了这一行。”正是这份发自内心的热爱,陪伴着他从懵懵懂懂的“行业小白”,成长为同行公认的“技术大拿”。
在攻坚中淬炼匠心
2007年,已积累了多年轴承热处理经验的曹国金,遇到了一个难题。“一批发往客户的定制轴承,对方刚投入使用就发现轴承有裂纹,立即反馈给我们。”
面对问题样品,曹国金没有慌乱,先沉下心独自排查症结,但始终没能锁定问题根源。为尽快给客户交代,他决定带着样品向老师求助。“康教授带着我逐个项目检验、逐项排查。”在康乃正教授的指导下,曹国金最终找到导致开裂的关键症结。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破解技术难题,离不开坚持与钻研。
随着工业技术不断升级,市场对轴承这一机械“关节”的耐磨性和承载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2022年,由于公司重要客户开发需求,曹国金带队启动“轴承套圈表面应力分布项目”,创新提出“梯度热处理+表面改性”复合工艺。
“这项工艺研发,前后花了一年多时间,光实验就做了上百次。”曹国金介绍,“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精准控制不同层面的淬炼技术、表面特殊处理改变应力分布等核心工序,让轴承实现‘外硬内韧’:表面更耐磨,内部抗冲击性更强,寿命可提升2至3倍。”
在技术攻坚的道路上,曹国金从未停下脚步。“今年我们还要攻克超20余个新产品的技术难关。”他坚定地说。
入选2025年“嘉兴良匠”培养项目,当选中国轴协材料热处理专家委员会委员,任中国热协轴承材料热处理分会理事,成为浙江省政府评标入库正式专家……每一份荣誉,都见证着曹国金在轴承热处理领域不懈耕耘的足迹。
“我们的日常工作就是发现并解决问题,看似单调,但将这份‘单调’做到极致,本身就是一种价值。接下来,我们将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为实现‘高端轴承热处理技术替代进口’的目标不断努力。”曹国金说。
曹国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