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海宁日报

与时间赛跑救断掌 “绣花功”续康复希望

日期:09-30
字号:
版面:第a0007版:潮城·乐活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贺洁靓  实习生 范琛央

  通讯员 吴屹昂

“真的太谢谢你们了!要是这手保不住,我以后的生活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近日,在海宁市人民医院骨科病房里,李先生红着眼眶。就在前不久,他的右手差点保不住,还有一位赵女士,左手更是完全断了。

万幸的是,医院骨科创伤手足显微团队拼尽全力,把这两只濒临“坏死”的手掌给“救”了回来。现在,两人都处于康复阶段。

无影灯下的“生命接力”

血管神经的“绣花作业”

说起当时的意外,李先生至今还心有余悸。那天他在干活时不小心受了伤,右手掌几乎整个断了,就剩第五根掌骨和手掌侧面一点点肉连着手臂,伤口止不住地流血。送到海宁市人民医院时,骨科创伤手足显微团队赶紧检查,发现虽然连着手的组织少得可怜,但这点“联系”却是关键——能让断掌那边少缺血一会儿,血液循环没彻底断,手术就有希望。

很快,李先生被推进了手术室。无影灯下,医生们开始了精细的绣花作业:先把伤口里坏死的组织清干净,再给断了的掌骨做固定,相当于给手掌重新搭好“架子”;接着在高倍显微镜下,小心翼翼地把负责供血的尺动脉、桡动脉接好,让血液能重新流到手掌里;最后再把断了的神经、肌腱一根一根缝上。等看到原本苍白的手掌慢慢红起来,医生们悬着的心才稍稍放下。

手术后的72小时更关键,这是最容易出现血管堵塞的危险期。医护人员每半小时就来看一次李先生的手掌,看看颜色、摸摸温度,生怕血供出问题。病房里温度、湿度都得控制好。同时,还用上了抗凝、抗痉挛、抗感染的“三抗”治疗,全力护住这只刚“接活”的手。

闯过危险期后,康复训练也要跟上。医生用超短波治疗帮组织愈合,还指导李先生活动没受伤的手指,免得关节僵住。到术后第19天复查时,X光片显示掌骨固定得很稳,手掌又红又有温度,还能自己动一动了——这意味着再植手术最关键的一步已经站稳脚跟。

与李先生相比,赵女士的情况更棘手。她的左手是完全断了,连一点皮肉都没连着,救治难度比李先生还要高。一接到急诊,医院就启动了应急流程,争分夺秒准备手术。

手术时,医生们先清创,再用外固定架给断掌做支撑,接着缝神经、肌腱。最关键的还是接血管——那些血管细得像头发丝,在显微镜下操作容不得半点差错。等血流重新通到断掌,看着手掌慢慢恢复血色,在场的医护人员都松了口气。

术后,赵女士被送到ICU监护,医护人员24小时盯着,“三抗”治疗也没停。好在赵女士顺利闯过了血管危象期,转到了普通病房。复查时能看到外固定架很牢固,手掌血供好得很,她的手指也能轻轻动一动了。

黄金急救时间只有6-8小时

这三步能救活断肢

出现断肢情况时,比手术更关键的,是意外发生后的黄金急救。海宁市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俞张昊锐强调:“断肢再植黄金窗口仅6-8小时,每延迟一分钟,成功率都在下降。”他列出了救命三步:

1.控出血:用清洁纱布或毛巾加压包扎伤口,避免失血性休克;

2.护断肢:离断肢体用纱布包裹后放入防水袋,再置于冰水混合物(切忌直接接触冰块,防止冻伤);

3.快送医:立即前往具备再植能力的医院,途中保持伤肢干燥低温。

“这些措施看似简单,却是决定再植成败与否的第一道关卡。”俞张昊锐提醒,无论是工作、家务还是运动,都需加强安全意识。遇险时冷静施救,方能守住“手足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