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厉 通讯员 陈晓妮
在马桥街道,经编机器的轰鸣声常年不息。不同规格大小的纱线在高速运转的经编机上织成一卷卷纺织面辅料,运往全球各地。而在这些看得见的“硬制造”背后,一群“隐形”的服务者正在悄然重塑产业生态——
它们不直接参与生产,却是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润滑剂”;它们不拥有厂房设备,却成为提升区域产业效率和附加值的“关键变量”。它们就是地处马桥街道经编总部大厦及其周边商务区内的众多生产性服务业企业。
“一买一卖”背后有门道
“我们主要是向上游供货商采购涤纶丝,然后卖给经编企业。”海宁海象化纤销售有限公司董事长邹海宏简单概括了企业的业务。据了解,这家位于马桥街道经编总部大厦内的贸易公司,尽管创立时间不久,却已是马桥经编产业重要的原材料卖家,仅去年,就完成涤纶丝销售5亿元。
这听起来普通的“一买一卖”,实则蕴含着深厚的产业智慧。“我们采购量大,像跟桐昆、恒逸这样的大厂签约,拿到材料的价格,确实比客户自己去拿要便宜。”邹海宏解释道。
这种“跑量”的模式,成为了贸易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通过集中采购,贸易公司能够获得比单个经编企业更优惠的价格,而中小型经编企业则免去了直接对接大供应商的麻烦,实现了双赢。
邹海宏,安徽人,如今在马桥街道经编园区掌管着3家贸易公司。2014年,邹海宏在常熟开始涉足涤纶丝贸易,2016年来到马桥街道,看中的正是这里发达的经编产业。“那时候工业涤纶丝的采购渠道信息,并不像现在信息这么透明,但是通过我们去采购就省事很多。”邹海宏回忆道。
随着马桥街道经编园区的不断发展和扩张,原材料的价格和采购信息越来越透明,加之围绕着经编产业催生出的一众贸易公司,让传统贸易的生存空间受到较大挤压。“现在做涤纶丝贸易的公司不少,光我们经编总部大厦内就有10余家。”邹海宏坦言,客户都知道比价,谁便宜就找谁买。
面对挑战,这些贸易公司不断调整经营策略。它们不再仅仅依赖价格优势,而是通过更灵活的服务和更稳定的供应关系赢得客户。“我们几乎每天都有客户前来询价。”邹海宏描述着公司销售人员的日常工作状态,“我们要精准了解客户的需求、还要安排送货,忙得很。”
与此同时,贸易企业更深层的价值在于风险缓冲,通过市场预判进行战略性囤货,在原料价格波动时为下游经编企业提供稳定供应。“每当涤纶丝价格剧烈波动期间,我们就能够通过提前锁价囤货,确保原材料价格的相对稳定,帮助经编企业进一步减轻成本压力。
人力资源服务 解决招工难
作为经编产业的重要配套,在马桥街道经编园区,另一类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人力资源服务公司。
位于马桥街道浙商大厦内的“工作帮(嘉兴)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该公司打造的“海宁工作帮蓝领求职”平台,专门为制造业企业解决蓝领招聘难题。
“我们主要是帮本地的制造业企业解决急需的、大批量的用工需求。”工作帮(嘉兴)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经明介绍,以马桥街道企业亚芯微电子为例,该企业每年年初都会出现一定数量的用工缺口。过去两年,工作帮平台连续为其组织了多达400余人次的专场面试,最终成功招聘50余人,有效缓解了企业的用工压力。
目前,工作帮平台还为企业提供免费招聘信息发布服务。“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和50余家企业建立了联系。”经明表示,平台通过提前收集企业的用工需求和求职者的技能标签,帮助实现高效对接。
在马桥街道,像“工作帮”这样的人力资源服务公司正在形成集聚效应。“就在我们周边的几栋商务楼宇里,就入驻了60余家人力资源公司。”海宁市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秘书长顾成告诉记者,这些企业之所以选择扎根这里,正是因为高度集聚的产业平台为它们提供了广阔市场,而人力资源公司又反过来保证了制造业的用工数量和质量,彼此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
据统计,马桥街道现有生产性服务业企业106家,涵盖贸易销售、研发设计、仓储物流、检验检测、人力资源等多个领域。“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作为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隐形纽带’,其价值也正在日益凸显。”马桥街道服务业发展办公室副主任陈晓妮表示。
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这些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帮助它们降低了采购成本、人力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了运营效率。对于产业平台来说,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服务促进了资源优化配置,提升了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
当下的马桥街道,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已经形成了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服务业企业,却正在以实实在在的价值,支撑着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连接起了产业的今天和明天。
经编总部大厦内入驻众多生产性服务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