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顾冯一 俞伟慧 吴劼伦
本报讯 洗脸巾,早已成为不少人日常护肤的刚需品。但你或许没留意,市面上热销的洗脸巾,很可能就产自黄湾这家企业——浙江德西瑞无纺科技有限公司。
“新增自有品牌后,今年订单直接排到了12月底。单洗脸巾品类月产量就达到380万包,年产值预计能达到4000万元到5000万元。”在德西瑞的生产厂区,总经理陈志文指着高速运转的生产线,语气里满是干劲。从2020年涉足无纺布卷材生产,到2024年11月推出自有品牌洗脸巾,黄湾这家企业用了4年多时间,走出了一条从上游原料到终端产品的全产业链发展道路。目前,企业主要实行贴牌代工与自主品牌两种发展模式。
德西瑞的起点,是无纺布卷材生产。“一开始我们只做上游供应,客户大多是洗脸巾、湿巾厂家。”陈志文回忆,那几年看着下游市场越做越火,他心里动了念头:“既然有原料基础,又有生产条件,为啥不自己做终端产品?”
这一想法迅速转化为行动,陈志文团队随即展开市场调研。调研报告显示,2020年至2025年,洗脸巾与湿巾市场销量每年都以7%以上的速度增长,消费者对一次性卫生用品的接受度越来越高,这是一片前景广阔的蓝海。更关键的是,德西瑞早已具备先天优势——本身就拥有加工洗脸巾的原材料无纺布。说干就干,企业很快新增洗脸巾加工车间,一楼生产无纺布卷材,二楼直接开展折叠、分切、包装工序,从原料到成品的产业链闭环在厂区内彻底形成。
科技研发与设备创新,是德西瑞的核心竞争力。一款洗脸巾背后,就沉淀了十几项发明专利。2023年,企业还自主改造了热道回收系统,将烘干时120摄氏度的高温通过管道回收再利用,单月预计可节省3万元至4万元能源费。
走进企业的无纺布车间,梳理机将纤维梳理成细密的网片,水刺机通过高压水枪以强劲压力将纤维交织成布,再经120摄氏度烘箱烘干——这就是洗脸巾的核心原料“水刺无纺布”的生产过程。“水刺无纺布全程用的是物理工艺,没有化学添加,安全性可以保证。”陈志文介绍,为了守住品质关,车间还配了全自动磁点检测、脏污检测和金属检测设备,每一卷无纺布都需经过层层筛选、贴标,最后再由人工二次挑拣。
每卷300公斤的水刺无纺布生产完成后,需经过12小时紫外线消杀,才能生产成洗脸巾。这里的生产全程由自动化设备完成,仅需两名操作人员负责实时监测。“消费者拿到手时,是第一个接触这张布的人。”陈志文的话里透着底气。
目前,德西瑞主打两款洗脸巾产品:平抽款和底部抽款。每包150抽,定价约16元,克重能达到90克/平方米。“我们的原料用的是市面上比较主流的粘胶纤维,吸水好、不起毛,肤感特别柔软。”陈志文强调,这种原料的化学残留量近乎为零,完全无需担心安全问题。
环保更是德西瑞洗脸巾的一大亮点——产品置于露天环境中,28天即可自然降解。一次性使用,卫生性更有保障。
销售渠道上,德西瑞实现了线上线下全覆盖。在线下稳步拓市的同时,企业已入驻抖音、拼多多、小红书等线上平台,淘宝、京东店铺也在陆续筹备中。“现在,我们的订单量非常饱满,产品很畅销。”陈志文透露,今年,企业无纺布全系列产品年产值预计能达2亿元,较去年大幅增长。
在国内市场打开局面的同时,陈志文的目光已经投向了海外。“去年我们参加了上海、武汉、南京的好几个展会,接下来打算去美国迈阿密非织造布展、迪拜生活用品展看看。”他表示,不仅要把洗脸巾卖向全球,企业还在规划拓展湿巾、一次性浴巾等新品类。
从一卷卷材到一包洗脸巾,德西瑞用4年时间完成了从材料供应商到终端品牌方的转型,实现了全产业链的无缝整合。“品牌积淀需要时间,但只要把品质做扎实,就不怕走不远。”陈志文望着轰鸣运转的生产线,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