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海宁日报

闲谈王国维“三层境界说”

日期:09-28
字号:
版面:第a0008版:悦读       上一篇    下一篇

■杨晓杰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三层境界说”,表面论词,实则蕴含着深邃的读书哲学。

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就如同读书人初始时的孤独求索。他在《静安文集·自序》中曾言:“学问之道,本无他术,惟在深思而自得。”这“独上高楼”的姿态,反对当时盛行的功利性阅读,主张以纯粹求知的心态面对典籍。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内篇》中强调“读书贵自得”,与王国维此论遥相呼应,都揭示了读书首要在于培养独立精神。

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道出了读书需付出的艰辛。王国维在致罗振玉书信中写道:“每日必读书数小时,虽疾病不废。”这种境界与孔子所强调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治学态度一脉相承。他在《观堂集林》的考据工作中,常为求证一字而遍检群书,彰显出“竭泽而渔”的治学方法,正是第二境的执着。谈到读书付出,宋代朱熹读书至“废寝忘食”的境界,明末清初顾炎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实践,都是这种读书精神的生动诠释。

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揭示了读书的顿悟时刻。王国维在《论哲学家与美术家之天职》中指出:“真理之发现,学术之发明,常存乎直觉。”这是直觉的涌现,非经前两境的积累不可得。苏轼有一诗句“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同样说明这种由量变到质变的读书境界,也正是读书的最高境界。

王国维的读书观特别强调“知”与“情”的统一。他在《文学小言》中说:“知识与感情交相为用,而后文学之意义生。”他反对割裂认知与情感的读书态度,这与传统的“格物致知”说形成鲜明对比,是对其的突破与发展。明代李贽提倡“童心说”,主张读书要保有赤子之心;清代袁枚倡导“性灵说”,这些学者都强调情感在读书中的重要性。此外,王国维善将西方美学中的“直观”概念引入读书方法,主张对文本要有审美体验,这种见解在当时可谓独树一帜。

其读书观的另一特点是重视怀疑精神。在《国学丛刊序》中,他明确提出:“疑古而求是,此今日学者之责也。”此态度源自清代乾嘉学派的考据传统,又吸收了笛卡尔“普遍怀疑”的西方哲学思想。梁启超评价王国维学问“既能入乎其中,又能超乎其外”,正是对其批判性读书态度的精准概括。王国维考证《史记》时,既尊重原文,又能指出其中的矛盾之处。他强调“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辩证态度,对当代读者尤具启示。

王国维的读书观还体现出强烈的生命关怀。他在《人间词话》中论李煜词“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实为借评词表达读书应当关切人类命运的思想。王国维将读书与生命体验相融合的观点,与北宋思想家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换句话说,张载的思想在王国维这里得到了现代性转化。

读书终究是通向精神自由的路径。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强调“完全之人物”的培养,而读书正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从孔子“学而不思则罔”的告诫,到王国维“三层境界”的升华,中国读书传统始终注重精神境界的提升。

当下,电子阅读盛行。当我们穿越文字的丛林,重温王国维“独上高楼”的孤诣、“衣带渐宽”的坚持、“蓦然回首”的顿悟,或许能帮助我们重拾读书的真谛,这也正是王国维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读书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