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发现明代盐业石碑 揭万历盐政实况
日期:09-28
近日,我市文保部门在盐官镇发现一通明代万历年间(1610)的石碑,石碑内容为《海宁县甦灶碑记》。石碑长约144厘米,宽约90厘米,厚约26厘米。尽管因长期风化,碑上仅存370余字,但这些模糊却坚定的字迹,依然清晰勾勒出明代万历年间海宁县许村场盐务管理的鲜活图景。
轻轻抚摸石碑,那些斑驳的文字仿佛在眼前跳跃。
“……御史韩……批仰盐……蒙……历司呈祥,许村场……各灶樵煎……等不许仍前……砍柴薪捕役……之地,阻扰及盐……攀出产備……该……官许村场禁谕……守一体遵奉施行……提督屯田水利兼理盐……察司副使王批县问报蒙知县郭(一轮)……万历岁次庚戌孟……”(此为石碑字迹可见内容的节选)
从石碑上的这些文字可以了解到,早在万历七年(1579),海宁就曾大力整顿盐场积弊,全力保护贫苦灶户的权益。然而,时光流转至万历三十八年(1610),违规现象如“春风吹又生”的野草般复现。为此,县府果断重申禁令,并刻下此碑,明确严禁任何人侵占盐灶生产区,切实保障樵煎所需的原料;明确盐课总额为2557两,坚决禁止额外加征;规定盐场公费按丁派征,做到专款专用;同时强化征收流程监督,使用红色公文与多联票据,确保每一环节都公开透明。
这方石碑,无疑是研究明代盐政的珍贵实物宝藏。它既如实地反映了地方治理中灶户权益保护、盐课征收等制度的具体实践,又揭示了法令执行过程中的反复与调整。它就像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理解明代基层经济运作与社会矛盾的生动窗口,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学术价值。 (来源:潮城文化)
明代盐业石碑上的文字依稀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