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菁
公元581年,北朝周静帝禅让给杨坚,定国号为“隋”,南北朝结束。公元618年,隋恭帝杨侑将帝位禅让给李渊。公元619年,王世充废隋哀帝,隋朝覆亡。隋朝仅三十八年,是比较短命的朝代,但在中国历史上,它是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重要朝代。因隋朝与唐朝在文化、制度、社会特点上一脉相承,故史学家常将其与唐朝合称隋唐。
隋开皇九年(589),高祖皇帝杨坚撤并州县,以吴郡之盐官、吴兴之余杭,合四县,入杭州。时海宁称盐官县,属杭州管辖。隋大业十三年(617)建盐官县城,据周广业《宁志余闻》载:“盐官县古城,在今盐官西北四十一里,周六百步,高八尺。隋大业十三年筑。”又载:“隋世县境,视今为阔,以宋治西北四十一里计,则已逼近吴兴矣。”可见隋朝时期的海宁,西北区域包括了余杭、吴兴、桐乡一部分,远较现在为大。在盐官西北,有临平湖。据《宁志余闻》载:“临平湖‘在盐官县西五十五里,溉田三百余顷’”。此湖开凿于晋武帝咸宁年间(275-280),水域面积很大,“介仁和(今杭州)、海宁间”。
就在临平湖海宁一侧,唐朝初期,诞生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褚无量。
褚无量(646-720),字弘度,杭州盐官(今海宁许村)人,家濒临平湖(今杭州余杭)。其先祖褚盛,汉末河南阳翟人,曾任海盐县令,遂举家迁盐官,无量为其十一世孙。褚无量自幼天资聪颖,刻苦用功。海宁的历代史志中都记载了褚无量幼习坟典、读书专心、励志刻苦的一则故事:相传一日临平湖中有龙舞,里人纷纷赶去围观,褚无量时年十二岁,不为所动,端坐攻读如初,后世湖边有“读书堆”胜迹,即由褚无量典故所出。
褚无量初从沈子正学经,喜读儒家著作。成年后,举明经,工辞藻,尤精《三礼》《史记》,后迁国子司业。唐中宗时,兼侍读。迁左散骑常侍、兼国子祭酒、国子博士。他精心撰写的《翼善记》《史记至言》《帝王要览》等著作,堪称儒家第一大经,地位崇高,被誉为“中唐文人之冠”。唐景龙三年(709),中宗亲祀南郊,国子监安排皇后亚献,独无量以为不合古礼,故与群臣争辩,中宗最终采纳无量之言,取消皇后亚献。同年,褚无量任国子司业,兼修文馆学士。景云元年(710),召拜国子司业兼皇太子李隆基的侍读,不久授银青光禄大夫。唐玄宗李隆基继位后,以帝师之礼待褚无量。开元七年(719),太子入学,无量奉旨升坐讲劝,百官观礼,场面很是壮观。
唐玄宗即位后,褚无量曾数次上书,陈述典籍的作用,请皇上重视采集天下遗书,大都被皇上采纳。开元三年(715),玄宗言内库皆是太宗、高宗先代旧书,篇卷错乱,难于检阅,命褚无量和马怀素等人整理。褚无量建议缮录补缺,以广秘籍。又借民间异本传录。将秘书省、司经局、昭文馆、崇文馆之书补漏校定,采天下遗书以益阙文,四库之书为之完备。他还建议玄宗创“集贤书院”,设置学士、直学士等官员,专门执掌刊辑古今经籍之事,辨明邦国之大典。成为收集、整理初唐以来文献、书籍的绝世功臣。
开元八年正月(720),褚无量卒于长安,享年75岁。唐玄宗为表彰其功绩,颁诏曰:“无量朕师,宜从优典”。赠礼部尚书,谥曰文。后归葬临平山褚氏庐墓。
褚无量有三子。长子褚庭询,任河南渑池主簿;次子褚庭诲,唐玄宗时期著名书法家;三子褚庭宾,任京兆渭南县尉。
褚庭诲,唐玄宗时期知名书法家,时人称为小褚。以临十七帖及兰亭本名世。唐玄宗非常喜欢二王书法,曾收集大小二王真迹一百八十五卷之多。而褚庭诲能临得一手漂亮王字,自然也受到玄宗的欣赏。孙过庭《书谱》称“庭诲临兰亭本最肥”。开元二十三年(735),加皇子荣王以下官爵,皇上令宰相及朝廷重臣工书者,就集贤院各写诰身以进,庭诲与张九龄等十三人入选,玄宗大悦。开元中,位至谏议大夫。因其精熟正书,曾书《唐康公夫人许氏墓志》《唐华严玄览律师碑》等。玄宗时期竖立的《裴光庭碑》也是由褚庭诲摹勒上石。北宋朱长文的《续书断》列其正书入能品,宋《淳化阁帖》中辑录有《辞奉帖》。褚庭诲才华横溢,除了是著名书法家,还是蜚声当时的画家,《图绘宝鉴》称其“善人物鬼神,有气韵,时称第一”。《旧唐书》载有汝阳王琎、贺知章与褚庭诲之间的诗酒之交,可见其不仅仅是以书法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