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俞砚峰
今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各种类型的电影不断刷新票房纪录,这些成就的背后,是中国电影工业体系与叙事能力的全面提升。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字,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中,有许多人在默默地守护和收藏着这些光影记忆。在许村镇,乡村电影放映员徐九斤用40多年时间,在农村播放电影之余,收集了上万件电影藏品,建起了令人惊叹的电影珍藏馆。
来到位于许村镇沈士集镇的九斤电影珍藏馆,仿佛步入了一条光影交错的时间长廊。玻璃橱窗内,整齐摆放着大量电影海报、杂志和连环画,还有近百台不同型号的电影放映机和近千个电影拷贝,它们的来源横跨了半个世纪。
“最初只是为了放电影需要,收集一些放映设备和影片。”徐九斤介绍,自己的电影收藏之旅始于40多年前。1982年,他成为沈士文化站的一名电影放映员,从此开始了农村电影放映生涯。在这过程中,他渐渐迷上了收藏电影相关的物品,想要把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保存下来。
据了解,徐九斤的收藏主要集中在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那正是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时期。目前,徐九斤累计收集了2600多张电影海报、1万多册电影杂志和1000多册电影连环画。
除了沈士主馆,他在许村镇科同村和市区横头街还有两个电影分馆:科同馆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展示窗口,曾举办过九斤乡村电影文化节;横头街馆主打文旅融合,定期举办露天电影放映活动,让游客体验怀旧光影魅力。
见证电影发展历程
在所有藏品中,徐九斤最珍爱的是一台十几年前收集的灯泡放映机。这台产自苏联的机器,于20世纪50年代大规模引进我国,是当时建设全国电影放映网的主力设备。徐九斤收藏的这款同型号产品至今仍能正常运转。从国外引进的同时,更关键的还是自力更生国产化,在沈士馆内可以看到南京电影机械厂1960年生产的长江FL-16-二型等放映机,见证了国产电影设备的崛起。
到了2006年左右,随着数字电影的普及,胶片被逐步淘汰。但徐九斤的收藏并未停止,而是转向于电影杂志、连环画、海报等周边物品。有不少藏品穿越了时间,正在当下的时空激荡起新的回响:例如馆内有一幅《731大溃逃》的老电影海报,与近期的新电影遥相呼应,展现了电影艺术对历史的铭记与传承;还有角落里新上架的一排发报机,这些军事和谍战片里常见的道具,成了逛展孩子们的最爱。为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徐九斤还特意定制了包括纪念章、钥匙扣、电影主题卡片在内的文创产品,它们既是纪念品、伴手礼,也是推广电影文化的新载体。
从电影海报由黑白到彩色的变迁,到放映设备从笨重到精巧的演进,徐九斤的收藏见证了中国电影技术的进步。“以前的投影仪属于消耗品,只能使用500小时,灯泡和晶片就会损耗,而现在的消费级投影仪早就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徐九斤说,尽管如此,在电影院或露天场所看电影的集体体验,是独自观看无法比拟的。
部分展品将亮相市民收藏展
据悉,目前的三个展馆仅展出了徐九斤全部藏品的一小部分,更多藏品因空间所限只能存放在仓库。
正值本次“物载时光 潮城趣藏”市民收藏展举办之际,徐九斤将精心挑选部分代表性藏品带到展览现场,让更多市民能够近距离感受电影文化的魅力。而新的电影珍藏馆也在规划中,未来或将以更专业的展陈方式和更丰富的体验活动,向全国游客展示电影文化的魅力。
“收藏电影记忆,就是收藏时代的故事。”徐九斤表示,希望通过这些老物件,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感受光影艺术的永恒魅力。
徐九斤的部分收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