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海宁日报

马桥万亩方制种父本稻收割迎来“新革命”

日期:09-27
字号:
版面:第a0004版:潮城·政经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周厉 吴劼伦  通讯员 雷志伟

一台新型农机驶过,原本需要十余名农人弯腰忙碌一整天的稻田,如今只需一人一机,数小时便能轻松完成。轰鸣的发动机声中,齐整的稻秆应声而倒,被精准切割、有序归拢。

这段时间,马桥街道的万亩方杂交稻制种基地迎来了父本稻收割季。然而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种植大户的田头不见成群弯腰劳作的农人,取而代之的,是一台身形灵巧、不断向前推进的父本稻粉碎机。

这标志着马桥街道在破解杂交稻制种父本收割难题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人海战术困境

父本稻收割遇难题

杂交稻制种,是一项对技术要求极高的精细农活。其中,父本稻的收割环节尤为特殊。

与普通水稻不同,父本稻并不以收获籽粒为目的,而是需要在授粉完成后及时、干净地从田间移除,以便为母本稻最终的成熟腾出空间和养分。“这个环节最关键的就是收割的‘快’和‘干净’。”浙农耘科海宁公司工作人员成晖介绍,快,是为了不耽误后续的农时;干净,是为了避免残留父本与母本争抢阳光养分,影响杂交稻种子产量和质量。

据了解,长期以来,父本稻收割这道工序完全依赖“人海战术”。一个熟练工一天最多只能割3亩地,且平均每亩地的收割成本要达到50元。万亩方杂交稻制种大户曹胜利坦言,像父本稻收割这样的活,年轻人不愿干,能找到的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家。当下尽管天气没有盛夏这么热,但中午还是不敢让她们下田,真正有效的工作时间很短。一旦找不到足够的人手,耽误了最佳时机,损失就大了。

攻克行业痛点

持续改进新农机

面对这一普遍性的行业痛点,去年,浙农耘科海宁公司与来自金华武义的一家农机公司展开合作,走上了改进研发父本稻专用收割机的道路。“市面上没有现成的父本稻收割机可用,普通的收割机或割草机根本达不到农艺要求。”成晖说,他们从去年便联合第三方农机公司开始试验,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

“最初下田试验时,问题很多:父本稻割不断、功率不足、割茬高度不合适……”每一次失败都是经验的积累。期间,浙农耘科海宁公司与厂家反复沟通,针对性地进行了多次改进:增大发动机功率,以应对坚韧且未完全成熟的父本稻秆;调整刀片的密度和角度,使其切割更顺畅、更彻底;优化轮距和机身高度,确保在高效收割的同时,绝不伤及旁边的母本稻。

“几乎所有的改进灵感都来自于田间地头的实战。”成晖指着正在作业的机器说,比如现在看到的粉碎机刀片角度,就是经过反复测试后确定的最佳角度,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切割干净。

值得一提的是,新设备的优势,在数字对比下显得尤为惊人。传统人工收割,一人一天仅能割3亩,而现在的父本稻粉碎机,在机手熟练操作的情况下,一天可轻松收割30至50亩。“这就相当于一台机器加一个人,干了至少10个人的活。”成晖为记者算了一笔账,浙农耘科海宁公司负责购置设备,组建专业服务队,通过收取低于人工成本的服务费,为大户提供社会化的父本稻收割服务。而对于大户来说,在农事管理成本更轻的情况下,效率还更高了,而且再也不用为招人发愁。”成晖坦言,这笔买卖怎么算都是划算的。

现场试刀

在实战中精益求精

今年,浙农耘科海宁公司首批订购了5台新设备,目前2台设备已经到货,进行为期三天的集中试用。试用目的很明确:一测效率,二看效果,三练机手。

一望无际的稻田里,机手手推着粉碎机稳步前行。机器过处,父本稻秆被整齐地切割、收拢,留下一行行清晰的轨迹。技术人员紧跟一旁,仔细观察着稻茬的平整度、有无漏割现象、机器是否有缠草等情况。

“效果比去年好太多了!”成晖在现场难掩兴奋,“去年是‘能下田’,今年是‘能干活’,而且干得不错。当然,我们还要追求‘干得漂亮’。”他指着偶尔出现的稻秆缠绕情况说:“比如缠绕问题,我们发现在操作上稍微下压把手,抬高前端的刀片,就能有效缓解。这既是操作技巧,也为下一代机器的改进,比如直接增加机身高度和轮毂尺寸,提供了方向。”

父本稻粉碎机的成功应用,是马桥街道现代化农业产业链条的关键拼图之一。

在此之前,马桥街道已经在辖区内配备了12台高速插秧机(用于母本插秧)、16台手推式两行插秧机(用于父本插秧)和整套的育秧自动化流水线。如今,加上父本稻粉碎机,意味着杂交稻制种从育秧、插秧到父本稻收割的关键环节,全部实现了机械化。

此外,浙农耘科海宁公司还正在培养一支属于自己的、掌握多项技能的专业农机手队伍。成晖解释道,这些机手是实实在在的“多面手”,育秧时他们负责移盘摆盘,插秧时能开高速机也能推两行机,现在又能操作父本稻粉碎机。他们按亩取酬,多劳多得,一年四季有活干,收入有保障。

眼下,试用的收割机仍在田间不知疲倦地工作。不远处,杂交稻的母本稻株正在微风下茁壮成长,等待着未来的丰收。马桥街道的探索证明,解决农业难题的答案,不再仅仅是汗水与辛劳,更在于科技与智慧的结合。

父本稻收割用上新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