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海宁日报

全市14家养老机构医养结合全覆盖

日期:09-27
字号:
版面:第a0003版:潮城·政经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马银淇

本报讯  近日,98岁的戴奶奶在家人陪同下,入住海昌街道康养中心。“之前多方打听,知道这里环境好、服务优,果断选了这儿。”戴奶奶家属的话,道出了选择缘由。而已在此居住数年的92岁老人沈掌囡,更是连连称赞:“平常能听歌、画画,日子过得很开心。这里不仅环境好,护理人员服务也到位。”94岁的夏福祺用亲身经历举例,“之前跟工作人员反映房间有虫子,不到一天,纱窗就装好了,效率特别高。”

这家让老人们交口称赞的康养中心,自去年9月依托市第四人民医院,在全市率先开启医养结合新模式,由医疗机构整体运营养老机构以来,吸引力持续攀升。“一年时间,入驻康养中心的老年人由原先的25人增加到了56人。”海昌街道康养中心负责人宋婷立告诉记者,这样的增长,离不开医养结合模式带来的安心与便利。

依托市第四人民医院的资源优势,康养中心配备了专业医疗设备与团队,日常为老人提供健康监测、疾病预防、基础诊疗等服务。更关键的是,康养中心与医院相连,紧急医疗救助能实现“快速响应”。“曾有老人深夜出现胸闷胸痛症状,康养中心直接就联系了我们医院老年医学科的值班医生,从响应到评估处置只花了四五分钟。若需转至医疗区,还有绿色通道直达。”市第四人民医院副院长蒋玲介绍。

海昌街道康养中心的“医中养、养中医”实践,是海宁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的缩影。而这一模式的成功落地,离不开人大监督的推动与政府政策的高效执行。

从数据来看,海宁全市老年人口超22万人,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过万,65周岁以上患慢性基础性疾病的老年人约10万人。过去,养老服务体系中医养结合短板明显: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结合不够紧密、居家老年人上门医疗服务难,这些问题成为阻碍“老有所医”的痛点堵点。

针对此类情况,海宁人大将老年健康支撑体系建设作为重点监督议题。去年8月至11月,海宁人大开展专项调研,找准老年健康服务保障工作的问题和短板。当年11月,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市政府相关工作汇报,在审议中提出包括做优老年健康服务供给、破解医养结合堵点在内的4个方面建议及7个具体问题,并将国资国企布局养老服务产业、推进“医康养护教”一体化发展、鼓励床位资源冗余医疗机构内设养老床位、对提供养老服务的医务人员给予绩效分配倾斜等内容写入审议意见,移交政府部门办理。

这一系列监督动作,既指出了当前工作中的不足,也为后续改进提供了方向。在不断完善医养结合政策、老年医疗服务、医养专业队伍的情况下,海宁老年健康支撑体系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当前,除医疗机构运营养老机构的模式外,市政府还积极推进社区医养融合,持续推动各类养老服务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同址或邻近设置,创新推出“e 护康”综合集成应用,重点为居家高龄、失能、慢性病等类型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截至目前,各级医疗机构通过“e护康”平台,累计提供评估建档、健康巡诊、康复护理、家庭病床等上门服务5.8万余人次,服务满意率达99%以上。

从人大深入基层找问题、提建议,到政府创新模式解难题、办实事,海宁的医养结合之路越走越宽。今年年初,在海宁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医养康养结合服务一体化”“65 周岁以上老年人体检提标”经票决成为2025年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目前,全市14家养老机构实现医养结合全覆盖,基层医疗、养老服务设施毗邻建设率达65%以上。未来,随着更多优质医养服务落地,海宁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必将更有“医”靠、更有品质、更有尊严。

医养结合守护老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