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林佳冰 沈名扬
本报讯 9月26日上午10时,伴随着一声悠长的船笛声,“星光-乍浦”班轮航线首艘集装箱船舶“鼎达集68”满载着货物,缓缓驶离泊位,这标志着海宁港区星光作业区正式开港。从这里出发,该批出口货物将通过“乍甬”支线上母船至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港。
近年来,海宁高效推进“五区十四码头”建设,建成杭平申线、京杭运河二通道等高等级航道,初步构建起“两横两纵一联”的骨干航道格局。与此同时,海宁港区的集装箱吞吐量迎来增长,2021年5.2万标箱,2024年已攀升至35.4万标箱,位列全省县域内河集装箱吞吐量首位。
作为省“千项万亿”工程,星光作业区设有2个500吨级通用泊位、5个500吨级多用途泊位和1个待泊泊位,设计年通过能力为120万吨、38万TEU。投运后,全市海河联运集装箱作业能力提升近85%,进一步增强海宁联通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的能力,释放“前海后河”的区位优势,推动更多运载“海宁制造”的大船通江达海、货畅其流。
在当天举行的海宁港区星光作业区开港活动上,记者了解到,星光作业区通过内河航运“星光-乍浦”班轮、宁波远洋“内支线”班轮,以及直达欧美、日韩、东南亚的近洋航线班轮这一“海河联运”模式,出口货物可达全球所有主要港口,大幅降低综合物流成本、提升出货效率,为海宁及周边地区外贸企业提供更为经济、便捷、稳定、高效的出海路径。
活动还进行了签约。浙江海港内河航运有限公司与海宁市交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进行战略签约,双方将围绕做好航线运营与保障开展深度合作,为高水平建设“航运浙江”做出更大贡献;作为负责海宁港区尖山作业区、城东作业区、星光作业区的运营企业,海宁市通程港口经营有限公司与入驻企业代表进行合作签约,将在“低碳、环保、绿色”航运服务、进出口国际货运代理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
“从星光作业区装箱,能大幅缩短货物周转时间,帮助企业节约物流成本。”浙江海利得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物流总监闫晶说。此前,该企业的出口货物从马桥出发至乍浦港,只能直拖或者去尖山码头驳船,相对而言成本较高、时间较长,“星光作业区就在海昌,离我们更近。”
未来,海宁将进一步强化全市资源统筹和部门协同,持续做强水运网络、做优港产融合、做实服务保障,有效降低社会物流成本,增强制造业供应链韧性,为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构建“双循环”新格局提供硬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