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俞安琦 杨平平 应妮杰
在海洲街道长埭路上,有这样一家小饭馆,没有华丽的招牌,却凭着一口地道的海宁味,陪伴了食客整整23年,它就是建良家常菜。推开那扇略显岁月的玻璃门,升腾的热气里,满是海宁人难忘的家乡记忆。
从业务员到掌勺人
他一守就是23年
今年69岁的朱建良是建良家常菜的灵魂人物。谁能想到,这位灶台前从容不迫、手法娴熟的老师傅,年轻时竟是拿着样品袋跑遍全国的袜厂业务员。
“那时候因为工作,需要在全国各地跑。虽然见了不少世面,但总觉得不自由,想找个能安定下来的营生。”回忆起20多年前的选择,朱建良眼里仍带着当年的冲劲。
二十多年前的长埭路,堪称海宁的“黄金地段”。周边新小区林立,年轻人扎堆,长埭路上终日人来人往,充满活力。看中这里的人气,朱建良与妻子一拍即合:“当时也没多想,就想着和妻子一起开家小店,先做起来再说。”于是,几平方米的小铺,几张简单桌椅,建良家常菜就这样迈出了第一步。
起初,小店以面条、包子等点心为主,随着食客越来越多,经营范围逐渐聚焦到更显功夫的炒菜上。“一开始没想到能做这么久,就是凭着对做菜的喜欢,自己琢磨口味,慢慢就坚持了下来。”朱建良告诉记者,他的厨艺全靠自学,从小就爱琢磨做菜的他,开了店更是天天试口味。
咸肉要选带点肥的,炖出来才香;茄子得用本地小茄子,炒软了不吸油……慢慢试、慢慢调,才摸准了海宁人爱吃的那口家常味。
最会“看人调味”
日客流量达百人次
走进建良家常菜,厨房里的热闹劲儿扑面而来。上午9点,后厨的铁灶已烧得通红,朱建良正站在灶台前炖大肠。“这大肠我们都是手工清洗的,每天早上要炖好几个小时。”他一边说,一边往锅里撒了把八角,瞬间香气就漫出了厨房。
旁边的砂锅里,鸭肉正咕嘟咕嘟冒着泡;冰箱里码放的茄子、花菜等,新鲜得仿佛能掐出汁水。从热菜到时蔬,每一样都是本地人最熟悉的佳肴,藏着家的踏实感。
“我们一直坚守本地口味,食材都是每天早上6点去市场挑的新鲜货,烹饪手法也都是家常做法,就是要让大家吃到家里的感觉。”朱建良说,多年跑销售的经历,让他尝遍了各地美食,也练就了“看人调味”的本领——根据食客的口音、口味要求,灵活调整调料用量,让每一位客人都能吃得满意。
这份用心,让小店积累了极好的口碑。中午时分,食客朱女士进门熟练地要了一份腌笃鲜,就坐到了窗边。“我妈妈当年就常来这儿吃,现在我也会经常带孩子来。”她笑着说,“唯独建良家的菜,咸淡刚好,就像小时候那个味。”
如今,店里每天的客流量稳定在80-100人,外卖订单也有40-50单。最忙的时段,单晚餐批次就有100多人用餐,翻台率居高不下。“来的大多是老顾客,有的从开店吃到现在,甚至搬走到了杭州、北京还会专程回来吃,就认这个味。”朱建良的语气里满是自豪。
两代人齐上阵
烟火气里藏着传承
每天上午10点,外卖订单开始陆续送出;10点半,食客们接二连三地进店;下午4点半,又迎来一波用餐高峰……这是建良家常菜每天的日常,也是朱建良一家人忙碌的轨迹。
店里共有5名员工,全是朱建良的家人。35岁的小女儿朱慧岚从小就在店里长大,放学后来帮忙收拾、打扫是她童年的日常。11年前,结束学业后的她正式接手店铺的管理事宜,成了父亲的左膀右臂;她的老公则跟着朱建良学厨艺,如今已能独当一面,成了店里的新一代厨师。“我们没有明确的分工,哪里有空就去帮忙,端菜、清台、收银,大家互相搭把手,日子忙碌但很踏实。”朱慧岚说。
近几年,小店还进行了一次大翻新,添置了十几张新餐桌,还新增了两个包厢,环境变得更干净、宽敞。即便如此,朱建良也从没想过搬离到更繁华的地段。“主要怕老顾客找不到。而且店大了开支会增加,人手也跟不上,万一影响了菜品质量,那就得不偿失了。”他诚恳地说。
做菜的关键是什么?面对这个问题,朱建良有着自己的答案:“最重要的是‘火’。”在他看来,一个是厨房里真实的火,火候掌握好了,菜的味道才正;另一个是为人处世的火候,待人真诚、做事踏实,才能留住客人。
23年的经营之路,辛苦不言而喻,每天从清晨忙到深夜,几乎全年无休,但朱建良一家人从未抱怨过。“虽然累,但每次看到店里坐得满满当当的客人,知道这么多人都喜欢我做的菜,就觉得一切都值了!”朱建良说。
朱建良烹饪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