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胡雪琴
新学期的阳光洒进海宁中学的心理咨询室,吕慧艺正在为高一年级精心准备心理课教案。这位从吉林通化走出来的北方姑娘,已经在长安扎根21年,她把自己最美好的时光奉献给了这里的孩子们。
在校园里,吕慧艺常常被学生围绕。她不仅是高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更是一位用专业与温度照亮无数心灵的引路人。她撰写了《中学生心理问答录》《探访心灵秘境》《穿越人生至暗时刻》等多部作品,被中央新影中学生频道栏目组授予“中国好教师”称号,不久前还站上中央电视台“2025最美教育人颁奖盛典”的舞台,荣获“2025年度十佳匠心教师”称号。
吕慧艺。
与数理化等学科不同,吕慧艺的心理课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她负责十个班的心理课,却始终坚持“一班一策”。“每个班的教学内容都是不一样的。”她说话时总是带着微笑,语气温柔而坚定,“有些班的孩子为人际关系所困,有些则对生命意义感到迷茫。他们需要什么,我就讲什么。”
这种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来自她多年的实践积累与总结反思。“以前我也尝试过统一教案,但效果不好。”吕慧艺坦言,每个班级的氛围不同,学生面临的困惑也不同,对应的教学也应当调整。于是她改变了统一主题上课的做法,转为课前征集问题、课堂上实时回应。
二十多年前,吕慧艺刚来到海宁中学时,这里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是一片亟待开垦的“荒地”。
她还清晰地记得那时的情形:“整个社会包括学生自己,对心理咨询都有很大的抵触情绪。学生们觉得来咨询室很‘丢人’,宁愿偷偷把写满困惑的信塞进信箱,也不敢轻易踏进咨询室的门。”
面对这种困境,吕慧艺深知改变观念、普及知识是关键。她利用课堂、讲座、广播等渠道,让心理健康这个概念变得平常化、生活化。通过组织心理健康周活动,开展知识展板、沙盘体验等让心理健康知识融入日常;创立心灵俱乐部社团,提供学生交流互助平台;在班级设立并培训心理委员,延伸关怀触角……
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各类心理健康知识如同涓涓细流,逐渐汇聚成河,流进学生们的心里。如今,海宁中学的学生已不再遮掩情绪困扰。他们会大大方方地请班主任预约吕老师的时间,坦然走进心理咨询室。“这是一个特别好的转变。”吕慧艺欣慰地说,“他们不再害怕被别人知道,这是一种信任,更是一种进步。”
在吕慧艺看来,整个社会正在形成一种共识——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学习成绩同等重要,甚至更为根本,“不只是心理老师,班主任、任课老师也都开始主动关注学生心理。”
以笔为灯 照亮千万家庭
2018年,吕慧艺萌生了写书的念头。她发现,许多家庭陷入相似的困境:父母爱孩子,却不知如何正确表达;孩子渴望被理解,却选择沉默对抗。
“最让我痛心的是,一个问题从萌芽到恶化,往往要经历很长过程,而家长却总是在问题严重后才意识到需要求助。”吕慧艺回忆,曾有一个成绩优异的高二学生,因考试失利陷入焦虑,出现失眠、注意力无法集中等症状,家长却认为孩子是“找借口不想学习”。直到孩子情绪崩溃,用美工刀划伤手臂,家长才惊慌失措地来到咨询室。经过长达三个月的家庭治疗和个体咨询,这个家庭才逐渐修复关系,孩子也重拾学习信心。
“为什么一定要写书?”面对这个问题,吕慧艺的回答诚恳而沉重:“我目睹了太多孩子与家庭因心理问题陷入困局。一个抑郁的孩子背后,往往是一个濒临崩溃的家庭。父母辞去工作专职陪护,家庭积蓄消耗在求医路上。”她决心将经验凝练成文字,希望让读者明白:原来我并不孤独,我的问题也有答案。
为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她白天完成教学和咨询工作,晚上伏案写作。两年半时间里,她系统梳理了10多年来积累的典型案例笔记,查阅了大量专业资料,并请教了高校心理学教授。
最终,吕慧艺耗时两年半时间写就了《探访心灵秘境》一书。书中收录了她从教以来处理的100个真实心理案例。每个案例都经过仔细分析,包括问题成因、辅导过程和效果反馈。“没有一个故事是虚构的,也没有来自网络。”她说,“每一个案例背后,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与家庭。”
在完成日常教学和个案辅导之外,吕慧艺还利用业余时间运营着自己的视频号,定期分享实用易懂的心理健康知识。这些视频引发了广泛共鸣,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众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留言咨询,这极大地拓展了她专业知识的服务半径,让宝贵的心理支持得以跨越校园围墙,惠及更广泛的人群。
眼下,吕慧艺正在筹备一本关于亲子关系教育的书籍。在她看来,每个家庭都需要一盏灯,而她愿意继续以笔为灯,照亮更多家庭的成长之路。
爱如潮涌 不断超越向前
21年来,吕慧艺见证了很多变化,学生面临的压力来源更加多样,心理问题呈现低龄化趋势,家长和社会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也在提高。但她始终坚守着一个原则:尽己所能,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初来潮城,她也经历过语言不通、气候不适的艰难期。但她最终选择了留下,因为她觉得在这里被需要,也在这里实现了价值。
吕慧艺的心理辅导工作不是简单的聆听,每一次辅导对她来说,都是一次心力消耗。“面对这些深陷痛苦的孩子,我们不仅仅是聆听者,更是一个接收器和转化器。我们必须先稳稳地接住他们倾泻出来的那些沉重的负面情绪,然后尝试着去理解、消化,并最终引导他们找到转化的路径。”她回忆,有一天接待了5个深入的个体或家庭咨询,甚至错过了午饭,结束时已经感到精疲力竭。
而支撑她坚持下去的,是要帮助更多处在绝望黑暗中的人点亮心灯的信念。她记得有一个高二男生,跟父亲的关系很糟糕,一说话就吵架,父亲脾气很暴躁,而他发现自己“越来越像父亲一样暴躁”,感到深深的自我厌恶和悲伤。他走进咨询室时,眼神黯淡无光,整个人耷拉着脑袋,他说,“我觉得自己越来越像我爸爸了,我真是毁了!”
在近40分钟的交谈后,他开心地说,“老师我悟了,谢谢你,我得到救赎了!”看见他眼里闪耀着喜悦的光芒,这一刻吕慧艺见证了他的转变,也与他喜悦共振。这种职业带来的价值感和成就感,瞬间冲刷掉了她所有的疲惫。
“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成就感就是看到学生健康成长。”她坦言,自己年轻时也曾自卑敏感胆小怯懦,是在成长中不断被他人照亮,才走出迷雾。“正因为自己淋过雨,更想为别人撑伞。”她说这是她的使命,更是她留在海宁二十多年的原因。
她的付出也得到了广泛认可。除了近期获得的奖项,更多肯定来自学生和家长的感谢。毕业多年的学生还会给她发来问候短信,分享自己的工作生活。曾经接受过帮助的家长,也会告诉她孩子的近况。
提及未来,吕慧艺说想竭尽所能帮助更多的孩子和家长。“我还计划再写一本新书,多多地更新视频号,有空就做公益直播,能多帮助一个家庭、改变一个孩子,都值得了。”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