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含嫣
穿过翁金线,在一片苍翠的环抱中,一座白色建筑静静伫立。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乡村建筑,却吸引了无数年轻人前来拍照、喝咖啡、看脱口秀,甚至成为婚纱照的取景地。这里是丁桥镇海潮村的“深蓝计划·礼堂”,一个原本平平无奇的镇村角落,如今成为年轻人争相打卡的热门地标。
落地播种
17次拜访换1次心动
“最早其实并没有计划来海宁,更没想过做第二个‘深蓝’。”90后创始人程铄钦笑着说。
程铄钦与海宁的结缘,源于海潮村党委书记钱锋的17次拜访。
将时钟拨回到2021年,当时还是小学教师的程铄钦毅然决定辞职,去闯出一番自己的新事业。“当时我妈非常不理解我的行为,觉得我是‘中邪’了。”程铄钦说。一年后,他在安吉打造的深蓝计划咖啡馆爆火。这座前身是废弃矿坑的打卡点,成为当年“五一”假期文旅市场跑出的一匹黑马,开张当月营业额突破80余万元。
钱锋从中看到了可能。2022年,海潮村入选浙江省第二批未来乡村创建名单。他带队赴安吉考察,并向程铄钦发出邀请。“当时找我们的人很多,甚至有开出千万元级别的条件,但我们都拒绝了。”程铄钦说。
然而钱锋没有放弃。他利用周末时间,一次次带着班子成员和朋友来到店里,不摆架子、不催谈判,只是安静地坐在角落观察人流和运营操作。店里忙碌时,他还会主动上前帮忙搬牛奶、弄冰块。程铄钦坦言:“通常别人被拒一两次就不会再来了,但钱书记来了十七次。”
最终,程铄钦被这份韧性所打动。2023年元旦后,他来到海潮村选址。
“我的第一反应是看不上。”来自安吉的他,见惯了秀美的山水,面对眼前这片平坦的土地,一时有些无措。不肯死心的钱锋灵机一动,又拉着程铄钦去看钱塘江。正是多看的这一眼,才有了海潮与“深蓝”后面的故事。
“走到河口,我看到内河与钱塘江汇合处的一片空地,突然有了灵感。”程铄钦当时说了两个字:必火!也是这多看的一眼,让他决定扎根海宁。
向下扎根
与村庄共同成长
有了在安吉的初创经验,加上海潮村的积极配合,“深蓝计划·礼堂”在落地海宁的过程中几乎没“踩坑”。最终落成的礼堂外观如丝绒般洁白光滑,在一片传统乡村风貌中显得格外醒目。
“其实很多人一开始是无法理解的。”程铄钦说,“但就如当初我回乡卖咖啡无人理解一样,相信时间会给出答案。”
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2024年6月,“深蓝计划·礼堂”正式开业,迅速成为融合住宿、摄影、打卡与餐饮的多元文化地标。
项目采用“租金保底+营业额分成”的合作模式,除了每年给海潮村集体经济带来租金收入外,还有营业额分红作为给全村村民的回馈。
这种共赢模式让项目深深扎根。今年,海潮村第三届邻里活动的村宴在此举行。江风伴着咖啡香与欢笑声,600余名村民、游客与返乡青年齐聚于此,共品融合海宁本地经典与安吉风味的创意菜肴。这正是“深蓝计划·礼堂”运营一周年来给予海潮村民的用心回馈。
程铄钦感慨道:“我们报了方案,村里立刻全力配合,安保等一切都帮我们安排妥当。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支持,是我们最需要的。”
如今,这里逐渐成为村民生活的新中心。晚饭后散步,顺道来一杯咖啡,已是日常。“一开始大家都只敢点拿铁,慢慢地,被村民们戏称为‘中药’的美式也愿意尝试了。”程铄钦回忆起在村子里的点点滴滴。
开花结果
未来拥有无限可能
程铄钦的团队有100多人,平均年龄只有26岁,95%以上拥有本科学历。而在海宁项目的团队中,有70%是本地人。
“我们希望团队里的年轻人是‘归乡人’的状态。”在程铄钦看来,乡村需要年轻人,“我刚回村的时候,有位领导跟我说‘小程同学,你的眼里是有光的’,那时候我没听懂。直到现在,我看到团队里的年轻人,才发现他们的眼神里也有光。”年轻人的活力与成长,正是他所欣赏的。
如今,“深蓝计划·礼堂”已经把大部分主动权交由海宁的团队。“我觉得他们都比我优秀,可能因为我当过老师,特别希望他们能独当一面。”程铄钦满怀期待地说。他曾经站在讲台教书育人,如今则站在乡村舞台上,用创业和行动“教学”。
开业至今,“深蓝计划·礼堂”得到了10余万游客的青睐,营业额突破300万元,在大众点评榜单上牢牢占据海宁市咖啡品类的热门榜单第一。关于未来,程铄钦表示,“深蓝计划”没有终极形态,团队将依靠对市场的敏锐嗅觉,提前感知风向,不断调整以适应即将到来的新趋势。
从矿坑到江畔,从“看不上”到“一眼心动”,一颗名为“深蓝”的种子在海潮村落地、生根、发芽,如今正枝叶舒展,开出了属于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花。程铄钦说:“希望别人看到我们能相信:乡村这条路是能走下去的,而不是等到乡村变好了再回来。”
程铄钦。
位于海潮村的“深蓝计划·礼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