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海宁日报

陈杰:不做“木匠” 做精细的“人体工程师”

日期:09-24
字号:
版面:第a0007版:专题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贺洁靓  实习生 范琛央

  通讯员 许明捷

“骨科医生不该是简单的‘木匠’‘铁匠’,而是精细的‘人体工程师’。要对着精密的人体骨骼下功夫,更要接住患者对健康的期盼。”这句话,陪着海宁康华医院骨科主任陈杰走过了二十多年从医路。

在海宁骨科医疗领域,陈杰凭着“工程师”的严谨打磨医术,靠着医者的仁心传递温暖,成了群众骨骼健康的守护者。

陈杰与患者交流病情。

2008年是陈杰从医路上的关键年。这一年,他明确了要深耕的专业方向,还推动海宁关节疾病微创诊疗迈出了第一步。

那时,陈杰已经是副主任医师。为了找到差异化发展的路,在医院同意引进关节镜设备后,他主动申请去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关节镜科进修3个月,师从我国著名运动医学专家赵金忠教授。

进修期间,陈杰系统地学习了关节镜技术和运动医学诊疗理念,还近距离观看专家处理复杂病例,越学越觉得这个领域有前景,当即定下深耕运动医学关节领域的目标。

也是在2008年,由陈杰牵头申请引进了第一套关节镜设备,医院关节病微创治疗就此起步。刚开始因为技术和经验不足,他只能做半月板修整这类基础手术。但他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慢慢练出了硬功夫,现在不仅能熟练地做半月板缝合、交叉韧带重建等复杂手术,肩袖撕裂、盂唇损伤、肩周炎等肩关节镜手术也不断增多。

很多患者都尝过微创技术的“甜头”。以前治半月板损伤,得在身上划个5-6厘米的口子,创伤大、好得慢,还会留疤;现在用关节镜,只需要在患处打两个小洞,通过内镜精准操作就能完成治疗。创伤小了,恢复快了,手术效果和患者体验都更好了。

常年单休连轴转

耐心沟通解患者之忧

在海宁康华医院工作这些年,陈杰一直保持着单休的节奏:周一到周六上午基本泡在手术室;下午还会出门诊,或者应邀会诊患者、参加医疗会议、与同事讨论疑难病例。忙的时候,他一天要接诊近50个患者、安排3-5台手术。这样的节奏虽然紧张,但他早就习惯了,始终坚持精神满满地对待每一位患者。

诊疗时,陈杰特别看重和患者的沟通。他发现,不少患者术前会因为后遗症、并发症而焦虑。针对这种情况,他有两个原则:能不手术的,绝不劝手术,而是制订吃药、打封闭针、做康复治疗的保守方案,避免过度医疗;必须手术的,就耐心跟患者讲清楚手术原理、流程,还有术后怎么康复,再举一些成功案例,帮患者打消顾虑,让他们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配合治疗。

二十多年过去了,他对不少患者的故事仍记忆犹新。十多年前,他给一位87岁的斜桥老人做了股骨颈骨折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手术,老人术后恢复得特别好,不仅活到了99岁,平时走路也和普通人一样。后来,老人的女儿肩膀疼,第一时间就找他来看病。还有一位半月板损伤患者,术后恢复远超预期。患者的父亲因意外摔断胫骨后,同样来找他就诊,患者读高中的女儿特意写了幅毛笔字送过来,字里行间满是感谢。这些认可,让陈杰觉得作为医生的价值被实实在在看见,也成了他坚守岗位的动力。

紧跟前沿学新技术

把好方法用在临床

骨科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更新很快,陈杰从不敢掉队。他会抽时间去参加省内或者全国的骨科学术会议,跟国内外同行聊最新的诊疗进展,把好经验学回来。只要没手术安排,他还会抽空去上级医院临时观摩短期进修,看专家做复杂手术、参与病例讨论,一点点提升自己的诊疗水平。他总说,只有跟着医学前沿走,才能把最新的技术和理念用在临床,帮患者解决更多问题。

说起未来的计划,陈杰说要在骨科运动医学领域继续深耕,把更多新技术、好方法带到临床,切实帮患者解决病痛。他还提到,想做优秀的骨科医生,必须把骨骼肌肉的解剖知识学扎实——基础打牢了,诊疗时才能精准判断、从容应对。

从找准专业方向到推动微创技术落地,从天天守在诊疗一线到不停学习精进,二十多年来,陈杰用行动诠释了“人体工程师”的严谨,践行了医生救死扶伤的初心。在守护群众骨骼健康的路上,他还在一步步往前走,为更多人带去康复的希望。

陈杰检查患者病情。

手术中的陈杰。

海宁康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