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海宁日报

甘露:18岁踏上抗日救亡路

日期:09-24
字号:
版面:第a0005版:海宁文絮       上一篇    下一篇

■朱利芳

甘露,原名蒋德良,1920年出生于浙江海宁硖石镇。在1937年夏季,她还用着父母给她取的名字:蒋德良。淞沪战争爆发后,从浙江省女子蚕业讲习所刚毕业的她,面临人生重大选择:随着父母到租界避难,还是奔赴抗日救亡的路?

18岁的姑娘独立作出了人生抉择,去浙南,去抗日。

1938年3月10日,全国性的抗日救亡团体——中华全国战时儿童保育会诞生了。6月5日,浙江省战时儿童保育会在金华成立。蒋德良的老师萧崑担任秘书长。

很快,蒋德良就接到了萧崑的邀请。她从丽水赶到金华加入难童保育工作,成为宣教组的一名队员。

浙江保育分会成立后,立即开始了难童抢救工作。随着南京、杭州相继沦陷,哀鸿遍地,浙江难童挣扎在死亡线上。从1938年5月至7月,蒋德良与队友们深入浙东前线,冒着危险,跋山涉水,在萧山、余姚、诸暨、绍兴等六七个县搜救难童,并沿途作抗战宣传。

她们从被战火蹂躏的乡村,轰炸后的瓦砾堆里,被炸死炸残的母亲怀抱中接收可怜的孤儿,将孩子们送到临时保育院。她在1940年的回忆里写道:

我乃负责宣传工作。其时宣传方式,包括文字之类,演剧,访问难民及家庭等工作。除了在金华地区举行一星期之扩大宣传外,后又组织宣募队去各县,尤其着重在前线各地。因为一个重大的使命是抢救火线上的难童,地点在浙东前线,即绍兴、宁波、萧山一带,共有队员十余人。我与一位同志负责领队工作,一月余上来,我们的成绩是抢救难童一百余人;把保育儿童之意义及任务之迫切这一点,普遍地传到所到各县各乡去。再一方面是募集保育经费,与儿童学习、生活上之用品;还有是发动各县知识妇女组织保育支会,以继续宣传、收容、获送难童之工作。一月余的宣募队工作的过程中,使我更切实地锻炼学习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及前后方的工作心得。

仅仅两个多月,保育会抢救队员们就收容了300多名难童。鉴于难童日益增多,浙江战时儿童保育院(即浙江省第一保育院)应运而生,院址设在丽水碧湖瓯江畔一座古旧肃穆的天后宫里。这所保育院自创办到1943年7月,共计收容难童1908名。后因难童数量增多,又于1939年11月创办了浙江省第二保育院,由共产党员戚铮音任院长。该院自开办到1943年7月停办为止,共计保育儿童697名。

这些可怜的难童受尽人间苦楚,病孩极多。初入院时或营养不良、面黄肌瘦,或有多种疾病,鸠形鹄面。瘌痢头、传染病随处可见,有心理病态现象的为数众多。据入院检查结果显示,刚收进的三百个孩子中,竟找不出一个完全健康而无一项疾病的儿童。相反的是,带有的疾病数竟超过了人数,一个儿童患有两种以上疾病的绝非偶见。

当时,从事保育难童工作的几乎都是青年女子。这群年轻人离开学校不久。虽然实践经验不是很丰富,但是热情满满,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并不轻言退却。她们到各地宣传抗日思想,奔走在救亡前线,用女性温柔安抚幼小的心灵。

一大群形形色色的孩子收进来,生活在一起,教育和保健非常特殊、非常困难。保育会机构小,人手少,活动经费有限,工作十分繁重,常常需要一个人做几个人的事,有时甚至分外的工作量比分内工作还多。

蒋德良在戚铮音指导下开展工作。戚铮音生于1909年,浙江余姚人,共产党员,曾于1934年底、1936年初先后两次遭国民党逮捕,经营救出狱后,来到延安陕北公学学习。后由组织安排,在国民党浙江省警备区第三游击支队任连队政治指导员。浙江战时儿童保育会成立后,她担任了保育会理事,自此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终身未婚。

和蒋德良同工作同居住的程为昭,乃浙江大学“一二·九”运动的骨干,也是共产党员。

蒋德良在这群优秀而坚强的妇女身边工作,把青春生命融进了爱国洪流。她是受孤儿喜爱的漂亮姐姐,也在烽火里迅速成为干练的抗战宣传员。

烽火千里

辗转护送浙江难童

1938年8月间,获悉日寇即将侵犯浙东,情况十分危急。浙江难童保育院受命把难童迁赴长沙。于是,第一批抢救的303名难童在浙江碧湖仅仅抚养了3个月就要远离家乡送去荆楚大地。护送队组织起来,要将他们送到湖南省保育会,再转送到大后方保育院。

战火纷飞千里奔走,这些难童踏上了一条非常艰辛的长路,其中大多数孩子从此再也没有机会返回家乡。

护送大队由十一二人组成,翻山越岭日夜兼程,将难童从丽水接至金华,选择乘火车去长沙。此时,铁路线常被敌机轰炸袭击,火车停停开开,原来一天的路程,竟花了三天三夜。1938年夏末,浙江难童一个不少,全部安全抵达长沙。

难童被接收后,紧急安置在一所小学内。长途疲惫,加之长沙正流行传染病,初来乍到的孩子们病倒了许多。人生地疏、缺医少药,把当地保育人员急得团团转。护送大队决定留下六七人以湖南保育院的保教人员身份,守护家乡难童。蒋德良舍不得离开这群孩子便留了下来。两年后,蒋德良回忆当时留在长沙的心境:

我非常喜爱最最纯洁天真的幼稚生。那时我自愿地负起了百数幼稚生之保育工作。当时工作很顺利,很愉快。虽然初换在一地一事,困难很多,但我与儿童间之协调与互慰,可以弥补一切困难。只是使我更能忍耐地干下去了,因为一切都是为了受难的无所依靠的孩子们。

蒋德良在长沙保育院工作至十月下旬。因战火蔓延,湖南保育院安排撤退,浙江难童将从长沙撤往湖南沅陵。长沙保育院总务组长是湘潭县人,领着蒋德良等人带着308名浙江难童,队伍里新增的几个孩子,是在长沙收的5名小叫花子。一队人在深夜来到开往常德的轮船码头,搭上省政府为难民准备的轮船。

“由长沙经洞庭湖,逆水上溯,为期一月。”这段长路在她的回忆里仅用十五个字来概括。

行程路线也非常清晰简洁,略去了烽火四起时的艰难险阻,惊心动魄——从长沙上船,沿着沅江到常德,再从常德到桃源,再赴辰溪,走的都是水路。难童们从辰溪上岸后,改乘汽车到达沅陵。一个月的艰险历程,孩子们安全抵达目的地。

抗战胜利后,保育总会于1945年9月宣布正式结束战时难童保育任务。抗战时期,有近万名的女性走出家庭,当起了“难童妈妈”。23个战时儿童保育分会,61个儿童保育院,共计抢救、收留、保护、培育了近3万名儿童。守护战争孤儿,为国家未来而奉献,这群年轻女孩由此踏上抗战救亡之路,从此改变了人生轨迹。

“养蚕姑娘”

服务边区蚕桑业发展

蒋德良再次完成了护送家乡难童的艰巨任务,便决定结束战时儿童保育工作,追随着心中的理想前行。

一条漫长的路在她面前展开,山川连绵,艰苦卓绝。她从湖南沅陵出发,经镇远,抵达贵阳,再换车。路经遵义、娄山关,抵达重庆。

她的目的地是延安,但没有“介绍信”暂时进不去。她不得不到四川西充作短暂停留。之后再由西充仁和出发,走古蜀道,经阆中至剑阁、广元、汉中、宝鸡,直到西安。19岁的姑娘只身一人,走过铁路、公路、水路、山路无数,以青春炽热的“壮游”完成孤独的抗战“长征”。当然,她还要经历漫长的等待。在古都咸阳的老村庄,一个人度过20岁的新年,唯有理想,像一束微光在支撑着她。

从浙江出发直到抵达延安,她的抗日救亡之路横穿大半个中国,从蒋德良变成了甘露。为她取名的张文彬在四年后牺牲,是新中国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之一。出于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她决定终生不改“甘露”这名字。

她进入了延安女子大学,与一群飒爽英姿的女子共学习同进步。毕业后,1941年秋至1942年春,她在陕甘宁边区政府建设厅农业科工作。为了调查边区的农桑,她组织由五位青年组成的边区蚕桑考察团,自任团长,用40天的时间完成对绥德分区所属的清涧、绥德、吴堡、安定等县的实际调查,通过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得出结论:边区发展蚕桑业是有前途的!

陕北高原又用整整三年硬朗的风,吹红了青春少女的脸颊。

1942-1944年,这位江南女子继续行走于黄河边,在大后方用实际行动支持抗战。栽桑种树,养蚕育种,推广科学养蚕,为发展边区的蚕桑业,成绩卓著获得表彰。毛主席在延安的边区生产展览会上参观她的“蚕丝展览室”,亲口表扬她是“我们的养蚕姑娘”,那一年她25岁。

甘露(蒋德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