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海宁日报

田埂上的硬科技:看AI如何“唤醒”万亩良田

日期:09-23
字号:
版面:第a0005版:聚焦马桥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周厉

马桥街道万亩方是海宁的粮仓,稻浪翻滚撑起一方的饭碗;马桥街道万亩方也是现代高效农业的试验场,AI大数据,正在安静地改写这里的传统农耕叙事。从碎片零散的低效耕地,到智慧连片的高标准农田,万亩方的十年蜕变,揭示出了一条城乡融合发展唤醒沉睡土地、重塑农业基因的创新路径。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从碎片化到田成方

站在马桥街道东部万亩方正中央的田埂上眺望,如今这里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智能传感设备如哨兵般静立在沃野中。但时间退回到十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前,东部的耕地极为零碎,闲散土地多、‘非粮化’现象突出。”马桥街道农业农村办主任左亚群坦言,那时马桥街道东部的农户分散而居,田埂纵横交错,大型农机无法掉头,施肥打药全凭人力。

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马桥街道种粮大户沈峰平体会尤深。沈峰平告诉记者,自己刚种田那会儿,最怕施肥打药。背着重达80斤的打药机,在泥泞里深一脚浅一脚。最要命的是抢窗口期——就两三天时间,错过一步,病虫害泛滥,一年辛苦可能就白费了。

转变始于2018年。马桥街道启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动农户集聚搬迁,逐步汇聚出集中连片的土地空间。2021年,万亩方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建设项目被列为省重点工程,真正为科技赋能农业铺平了道路。

AI农事大脑

从一人管100亩到600亩

眼下,到了农忙时节,沈峰平的腰间不再挂着重重的施肥机,仅仅凭借着一部智能手机和两架植保无人机,就实现了经营土地从百余亩扩展到了600亩。“现在管600亩,比过去管100亩还轻松。”沈峰平站在田埂上感叹道,这样的转变并非凭空而来,其背后是一套立体化、智能化的支持系统。其中最关键的,正是以AI为核心的万亩方“农事大脑”。

走进万亩方农事服务中心,记者注意到,AI大模型算法系统正在默默运行。就在农事服务中心不远处的田埂边,一套套传感器像敏锐的神经末梢,实时监测着土壤、作物、气象等状况。这些数据通过物联网传输至AI云平台,算法模型根据作物生长阶段、气象预报信息和历史数据进行深度学习分析,最终生成最优农事决策。

“过去每一项农事任务全凭种植大户的经验,现在这些都是由数据决定。”浙农耘科(海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绍程指着大屏上动态变化的农田图谱解释道,“AI不仅能判断农事任务的时间节点,甚至还具备授粉时间预测、农资规划等功能,实现粮食种植的精准化管理。”

更令人惊叹的是AI大模型在病虫害监测方面的突破。据了解,在马桥街道万亩方上空,多光谱无人机会定期巡田飞行,它们搭载的高精度摄像头一次飞行可产生高达20GB的图像数据。这些数据传入AI视觉识别系统后,算法通过分析叶片光谱反射差异,能够比人眼更早发现病虫害的蛛丝马迹。

“传统种粮,需要大户下田一棵棵查看,现在通过无人机配合AI识别,就能在病虫害发生前3-5天发出预警。”王绍程表示,系统还会自动标注发病中心点,生成精准施药地图,引导无人机进行靶向喷防。

“数字新农人”

让农事“知天而作”

清晨6点,沈峰平打开手机上的小程序,查看农事服务中心AI大模型推送的当日农事任务:“杂交稻制种田块,父本追肥作业;常规稻区,无人机病虫害防治;渠道检查,排水口清理。”每条任务都标注了优先级。

“过去是靠天吃饭,现在是知天而作。”沈峰平边操作无人机边介绍,他圈定好作业范围,设定好飞行高度和速度,无人机就能自主完成施肥打药。以前一天都干不完的活,现在两个小时就能完成。

王绍程坦言,当前针对杂交稻制种的AI模型仍处于初级阶段。未来,随着数据不断积累,AI大模型将更加精准可靠。无人驾驶的拖拉机耕整土地,无人机低空播撒绿肥,智能灌溉系统根据云端指令悄然运作——这些场景将共同勾勒出一幅科技赋能农业的新画卷。届时,马桥街道也将真正实现“一产谋新”,让农民成为最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田成为价值再发现的热土。

当古老的田埂遇见创新的算法,当厚重的土地连接轻盈的云端,一场静默而深刻的农业革命,正在这片沃野上悄然发生。

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作物、气象等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