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含嫣
从四川到浙江,从校园到企业,2002年出生的佟飞扬跨越千里,在海宁找到了事业起点;26岁的吴喆浩则用一杯杯咖啡,瞄准县域市场蓝海开创了自己的事业。两位年轻人,两种不同路径,共同印证着城市与人才的相互成就。
毕业后千里奔赴海宁
政策服务为就业铺平道路
四川小伙佟飞扬就读于北华大学通信工程专业。2024年临近毕业之际,他没有加入一线城市的“求职大军”,而是通过学校组织的培训,踏上了前往海宁的旅程。
“觉得这里有很多好吃的,好玩的。”佟飞扬回忆对海宁的最初印象。“听说这边半导体行业发展得很好,这和我的专业相关。”吸引他的,不仅是这座城市的产业机遇,更是一套为毕业生量身定制的就业扶持体系。
在海宁产业人才学院,佟飞扬经历了为期一个月的系统培训,并通过职业测评明确了职业方向:“结果显示我适合做数据方面的工作。”该学院旨在精准对接地方产业需求与高校人才资源,为毕业生搭建高效的就业桥梁。“只要你有意愿留下的话,基本上都能在这边找到工作。”佟飞扬告诉记者。
经过培训和企业宣讲,佟飞扬最终选择了拓感科技公司,这是一家专业从事红外光电器件研发、设计和生产的高科技企业。他的岗位是生产物料控制,即计划员。主要工作是和数据打交道,根据订单测算物料需求、生产线能否准时出货。作为一家高科技企业,拓感科技的业务方向与他的学业背景高度契合,而海宁产业人才学院的“四方联动”培养模式,则为他这样的外地毕业生铺平了就业道路。
“实习期间,企业提供住宿,解了燃眉之急。”实习期结束后,佟飞扬开始自行租房。他很快了解到,海宁还为人才提供大学生生活补贴,这令他倍感欣喜。“这座城市千方百计帮我减轻生活压力,让我能更安心地投入工作。”他说。
生活了大半年,佟飞扬对这座城市倍感亲切。空闲时他喜欢去爱琴海、银泰等商圈,也逐渐适应了本地的饮食,最爱的是海宁煲。当被问及未来的规划时,佟飞扬充满期待地表示:“等到时机成熟,想让家人也到海宁定居。”
从校园小摊到连锁门店
创业指导为青年点明方向
在海宁长安镇,一家名为梿咖的咖啡店有些特别。菜单上是各类咖啡,墙上展示着清代廉吏许梿的生平事迹,顾客还能通过AR互动了解廉洁文化。中西古今在此交融。
这一充满碰撞的想法来源于创始人吴喆浩,与佟飞扬不同,他选择了一条创业之路。
毕业于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他,是一名连续创业者。大学时就开始摆摊卖饮料创业,积累用户和运营经验。“梿咖是我毕业后创立的项目,选择咖啡赛道经过了深思熟虑。”他说。
梿咖的特色在于文化赋能。吴喆浩和东方学院创业团队深入挖掘本地历史名人许梿的清廉事迹,推出“清风拿铁”等特色产品,通过AR互动、廉洁知识问答小程序等方式,打造“咖啡+文创+数字技术”的新模式。
创业的过程,也是不断“填坑”的过程。梿咖一度遭遇供应链薄弱、人才短缺和标准化缺失等难题。开业前三个月,咖啡豆多次断供,不得不高价调货,成本飙升;门店日营业额低迷,团队内部出现分歧;专业咖啡师招人难、留人更难,加之缺乏成熟培训体系,影响消费体验。
艰难时刻,海宁的政策支持成了关键助力。“经政府推荐,我们拿到了大学生创业补贴,还被推荐参加创业大赛,获得了曝光和专家指导。”吴喆浩回忆道。今年,梿咖经海宁团市委认定为“青年小店”,拿到了3000元焕新基金支持和创业指导,还能享受创业贷款利率优惠。
从受益者到反哺者,吴喆浩和团队也在回馈社会。针对供货不足,他们亲自去云南甄选优质豆源,为原产地咖啡豆打开销路。还创办了咖啡学院,自行培养咖啡师。至今已开展公益培训超过400人,带动100余人实现间接就业。
目前,梿咖已在东方学院、许梿纪念馆开设正式门店,还在虹越花卉园区设有临时合作点。对吴喆浩来说,梿咖不仅是一家咖啡店,更是一种面向青年的创业样本。“创业不只是谋生,还能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
人才与城市的相互成就
在个体就业、创业的故事背后,是海宁不断优化的人才政策环境。近年来,海宁围绕青年发展出台一系列务实举措:对符合条件的青年人才提供最高15万元生活补贴和3万元就业补贴,本地高校毕业生还能额外获得5000元生活补贴;重点产业紧缺人才可享受5000元工作补贴……
为了吸引更多青年人才走进海宁,还拿出了真金白银的支持:受邀参加人才交流活动的高校大学生和带队老师可获得最高1万元交通补贴,受邀参加创业创新活动的青年人才可享受最高1.5万元交通补贴。青年人才驿站也同步升级,为来海宁求职的青年提供最长14天的免费住宿。
更长期的安居计划同样在加速推进。符合条件的青年人才可申请入住人才公寓,最高享受六折优惠;购房则能拿到10万元至120万元的补贴,并享受公积金贷款限额上调等优待政策。
这些政策让越来越多像佟飞扬、吴喆浩这样的青年们的脚步汇聚于此。故事从海宁出发,而答案指向未来。
吴喆浩(左三)与团队开展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