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孙乙丹 通讯员 张盈颖
八十年前,海宁斜桥一位笔名米谷的青年画家,将手中的画笔化作刺穿时代阴霾的尖矛,用黑色线条勾勒出的一幅幅红色漫画,照亮了风雨如晦的岁月;八十年后,“米谷杯”漫画展在浙江展览馆拉开帷幕,88幅入围作品静静陈列,笔墨间延续着当年的炽热,一代代青年坚定不移的红色信念,在丹青流转中愈发鲜明……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刻,斜桥镇深挖本土红色富矿,以“红色路线串联记忆、红色人物照亮初心、红色教育赓续薪火”为主线,在这片浸润着革命荣光的土地上,奏响传承与奋进的时代强音。
学生们在米谷故居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漫步斜桥老街,仿佛踏入时光隧道,青石板路、木质建筑,无声地诉说着过往。这里不仅是承载市井烟火的百年街区,更是一条镌刻着抗战记忆的“红色长廊”。
今年以来,斜桥镇斜桥社区围绕“沉浸式回望历史”这一核心,将老街上的火车站、米谷故居几处重要的历史印记串珠成链,精心规划了一条红色路线,让参观者在步履间就能触摸到历史温度。
作为路线的起点,始建于1909年的斜桥火车站是百年沧桑的“见证者”,更是褚学潜烈士革命征程的“出发点”。“他们当时或许早已做好了以身许国的准备,这一去,便再也没回到故土。”站内讲解员指着墙上铭刻的抗战烈士,语气沉重地说道。
车站炮楼青砖斑驳,天花板上残留着当年的日文旧报纸,站内还完好保存着日军关押群众的水牢。如今,这里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今年4月,该站新晋成为海宁市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基地。“来到这里的每位参观者都能读懂‘家国’二字的重量。”斜桥社区党委书记王徐型说。
沿着老街往西走,不远处便是米谷故居。这座始建于1918年的中式院落,三进三间二层格局搭配天井古树,在金秋时节丹桂飘香。故居内设有米谷生平展厅、作品展示区,二楼更按史料还原了他青少年时期的居住场景。
这里不仅是漫画家米谷的出生地,更是一位文艺战士“以画为矛、以笔为枪”传奇人生的起点。1938年,20岁的米谷怀揣“流亡学生”证明,与同窗殷白等伙伴徒步奔赴延安;抗战期间,他创作的《不准通行》等讽刺漫画,成为打击敌人的“文化武器”;晚年创作的《鸭子图》,则藏着他对洛溪河畔童年时光的深切乡愁。
“先生,民国二十五年,我好像在浙江海宁的盐官镇见过你?”“二十五年吗?盐官镇我没怎么去过,我一直在斜桥镇。”2021年,热播电视剧《叛逆者》中一段经典对话,再现了如米谷、殷白等昔日热血青年的红色信念,也让斜桥让凭借这段红色记忆再度“出圈”。
今年8月,斜桥镇启动红色路线打卡活动,包含斜桥火车站、米谷故居、斜桥皮影艺起共富坊、清廉剪纸艺术馆和斜桥红色印记馆五个点位,参观者循着路线“集章”红色印记,让历史的回响再次在耳畔激荡。
铭记英雄儿女 忠魂铸就丰碑
斜桥这片红色热土上,曾涌现出米谷、褚学潜、李应吉等多位红色先驱。他们中,有以笔为枪的“文化战士”,有血洒疆场的“抗日英烈”,也有隐蔽战线的“红色脊梁”。斜桥的红色记忆,因这些英雄的事迹更显厚重。
米谷出生于1918年,原名朱禄庆。这位从斜桥走出的中国杰出漫画家,他的人生与红色二字紧密相连:1938年,米谷奔赴延安,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及解放战争时期,他以笔名创作大量政治讽刺漫画,成为艰难岁月里点亮群众的“精神火种”。
米谷的漫画是刺向敌人的匕首,也是写给人民的家书。今年9月,第二届“米谷杯”漫画展在浙江展览馆开幕。展览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主题,展出来自全国艺术家的88幅精选漫画作品,引导年轻一代铭记抗战岁月、传承爱国情怀。
当年与米谷一起奔赴延安的伙伴中,还有他的同窗好友殷白。1917年,殷白出生于斜桥镇的一个贫困家庭。青少年时期,他与米谷冲破重重阻碍到达延安,开始这块红色土地上书写各自的热血人生。
延河水的滋养,宝塔山的光辉,使殷白在革命文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最终成长为一名作家,著有《殷白散文集》《殷白评论集》等多部作品;也让米谷以画笔为枪,以针砭时弊的政治漫画成为“火辣辣”的艺坛猛士。
斜桥的土地,孕育了许多值得铭记的英雄。同为革命勇士的李应吉和褚学潜,也用实际行动,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红色人生。
1914年,“地下尖兵”李应吉出生于海宁斜桥,早年加入地下党组织。新中国成立后,他作为隐蔽战线的“无名英雄”,在金融领域默默积蓄力量。即便历经坎坷,他对红色信仰的坚守从未动摇。“他的账本、他的商业计划,都是为了党的事业。”王徐型说。现今,斜桥老街上的红色印记馆内,完整记录着李应吉的生平事迹。
抗战烈士褚学潜,21岁的年轻生命永远定格在抗日战场上,用热血书写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他中了两枪,一枪在胳膊,一枪是致命伤,倒下时还喊‘别管我,你们往前冲’!”侄女褚霞如告诉记者,伯父曾写下一首忆乡诗,“故乡,故乡,我绝不忘掉了你的恩惠……”
这些成长于洛溪河畔的革命英雄,共同勾勒出斜桥儿女的抗战群像。他们来自不同领域,却同样以生命诠释了理想与信念,成为红色历史长河中闪耀的群星。
赓续红色基因 传承焕发新生
“让红色精神不是躺在纪念馆里,而是走进每个人心里。”近年来,斜桥镇以“非遗+红色”“实践+育人”为抓手,让红色教育从“静态讲解”变为“动态体验”,尤其在青少年群体中播下红色的种子。其中,革命烈士褚学潜的故事,成为最鲜活生动的教材。
为让烈士事迹“活”起来,斜桥镇洛川皮影社的成员自编自导自演皮影剧《抗战英烈褚学潜》。从皮影设计、画稿、上色到裁剪组装,每一个环节、每一帧画面都由团队独立完成。
“今天我们纪念褚学潜,不仅是对烈士最好的告慰,也是青少年前行的力量。”皮影戏非遗传承人、指导老师杨敏健表示。截至目前,这部皮影剧已在校园、社区演出30余场,光影流转间,21岁烈士的故事走进了更多人心里。
红色传承更需“从娃娃抓起”。今年3月,斜桥社区启动“一米童行”红色教育项目,在党建引领下,社区联合学校、图书馆等多方力量,累计开展特色主题活动20余场,覆盖青少年超3000人次,构建起“红色铸魂、非遗塑形、实践育人”体系。
与此同时,党员红色教育也在全镇范围内逐步深化。大家在斜桥火车站重温入党誓词、在红色印记馆缅怀褚学潜烈士、在米谷故居感悟革命情怀,以“沉浸式”学习强化理想信念。还开展了“最美志愿者”“模范党员”等评选活动,让“红色力量”成为社区文明风尚的“风向标”。
风雨兼程,历久弥坚。红色,是斜桥的底色,也是走向未来的不竭动力。透过一段段烽火往事、一件件革命遗存和一堂堂红色教育,斜桥正将抗战精神化作可触、可感、可传的力量,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在这片曾被热血浇灌的土地上,新时代的奋进之歌正在奏响。
听老兵讲爱国故事。
学生们观看皮影剧《抗战英烈褚学潜》。
学生在绘画中加深对米谷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