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贺洁靓
“12分钟!血管通了!”前段时间,在盐官旅游度假区,东北游客郑先生突发急性心梗,海宁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团队从救护车接诊到打通堵塞血管,创造了远超国际标准的救治速度。这场“生死竞速”的背后,是海宁卫健系统多年来深耕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市卫健局以党建为引领,通过政策铺路、引育并行、基层扎根,打造出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医疗人才队伍,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医疗服务。
政策搭台
筑好人才“蓄水池”
2017年起,我市出台名医名科名院建设相关政策,从引才、培育、保障三个维度构建人才发展生态——逐年加大人才奖励投入,近5年专项奖励资金已达4058万元;建立以“业绩+能力”为核心的考核体系,不唯论文重实绩;更贴心解决人才子女教育、住房等“后顾之忧”,让人才安心干事。
如今,这样的政策红利已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效。我市建立了卫生健康人才保障服务基地,开设“健行讲堂”为骨干充电;每年选派超80名临床医生赴三甲医院进修,推动16个学科技术能力达标三甲。近两年,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中心医院先后成为浙江省中医药大学、嘉兴大学、杭州医学院等高校的附属医院(教学医院)。此外,嘉兴首个县市区卫健系统“博士后工作站”落地市人民医院,市四院“睡眠紊乱情绪障碍”团队还入选省级“小而强”临床培育创新团队。
引育并行
让人才“冒得出、留得住”
“第一次看到嘉兴重点学科申报表时,我觉得遥不可及。”回忆起2013年接手呼吸内科的场景,市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孙亚红仍记忆犹新。如今,她带领的团队不仅成为浙江省省级临床重点专科,还在经硬镜T管植入、冷冻肺活检等技术上领跑省内同级医院。这离不开我市对学科带头人的“托举”机制。作为嘉兴市“星耀南湖”拔尖人才,孙亚红通过“双带头人”培育计划,先后赴长海医院、浙大一院深造,还带出了一批能独当一面的青年医生。“我们不仅要治病,更要把学科打造成患者信赖的‘定心丸’。”孙亚红说。
同样在海宁实现价值的,还有去年引进的医学博士后张琨。作为市人民医院美容整形科门诊擅长唇腭裂矫正、乳房重建的专家,张琨已为10岁小眼裂综合征患儿小韩打开“光明之窗”,帮乳腺癌术后患者重拾婚姻信心。“海宁给了我充足的科研空间和患者资源,这里不是‘跳板’,而是我扎根的地方。”张琨说。
在精神心理疾病诊疗领域,市四院主任医师顾成宇带领的浙江省“小而强”临床培育创新团队,正用专业为疑难患者点亮希望。19岁女孩小玉(化名)曾被严重精神心理疾病折磨四年,辗转求医却屡屡误诊,情绪极端波动,几乎压垮整个家庭。2024年底,小玉母亲抱着最后希望找到顾成宇,通过详细问诊和量表评估,顾成宇精准将诊断修正为“双相情感障碍”,并制订了综合治疗方案。半年后,小玉痊愈并正常工作生活,母亲送锦旗时哽咽道:“遇上顾大夫,是我们全家的幸运!”这支县级医院中唯一入选省级“小而强”的团队,正以技术攻关打破疑难病症诊疗壁垒,让优质医疗资源惠及更多患者。
扎根基层
打通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
“王医生,我得了这个蛇缠腰,很痛,你能帮我看看吗?”每周二上午,斜桥卫生院医务科科长王杰都会准时出现在村卫生室,为村民看诊。这位2017年入职的定向培养大学生村医,如今已是基层医疗机构的“多面手”——他从嘉兴市第一医院疼痛科、海宁市中医院麻醉科归来后,在海宁乡镇卫生院率先开展无痛胃肠镜检查,累计服务百余人次;推动疼痛科年门诊量突破5000人次,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治疗技术和CT引导下神经调控术为村民解决腰腿痛难题。
像王杰这样的“健康守门人”,我市已定向培养394人,其中248人扎根基层,90人担任卫生院中层干部,1人晋升副院长。“基层需要能扛事的医生。”王杰不仅线下义诊、解读体检报告,还拍健康科普视频获嘉兴市奖项,更成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看到村民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再累也值。”
如今,我市已有11家卫生院创成“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单位,实现村卫生室执业医师全覆盖。下一步,市卫健局将推出“靶向引才+柔性用才”机制,建立硕博人才继续教育方案,让更多优秀医疗人才扎根海宁,为健康海宁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