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虞思元 马晓涛
通讯员 张佳琦 沈秀玲
本报讯 在浙江联鑫板材科技有限公司厂区南侧,数十台白色储能集装箱整齐排列。近日,企业15兆瓦/30兆瓦时用户侧储能项目正式并网,项目从开工到并网历时不到4个月,建设高效、落地迅速。它也是目前嘉兴地区最大的用户侧储能项目。
“我们利用企业变压器的余量,安装了15兆瓦/30兆瓦时的储能电站,实现每日‘两充两放’,一年大概可以为企业节约1500万元左右的电费。”项目承建方工作人员童铭介绍道。该项目投运后还可与企业现有的13万平方米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形成互补,有效消纳企业的光伏绿电,提升自身能源利用效率。
近年来,我市加快推进新型储能建设。目前,全市已并网项目245户,容量20万千瓦,另有在建项目27个,预计到年底容量将突破23万千瓦。为实现项目快速从图纸变为现实,国网海宁市供电公司建立了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从项目备案、建设到日常运维,全面强化规范管理,并且依托“新型电力系统控制大脑”,实现数据在线监测和安全防护,为政府布局储能产业发展和企业储能投资提供支撑。
国网海宁市供电公司营销部客户经理侯子洪介绍,目前,全市的储能装机容量已经达到20万千瓦,规模排在全省前列、嘉兴首位,每年能为企业节省电费超1亿元。
越来越多项目顺利并网,背后是储能市场需求的持续释放与快速升温。
近年来,我市储能产业链进一步完善。今年上半年晶科储能电芯产线投产,填补了我市储能电池生产的空白。目前,我市储能产业链形成以晶科储能、海得智慧能源、天通优能、安瑞哲等企业为主的系统集成端,以晶科储能为主的电芯环节,以恒立能源、瑞思科技为主的变流器端,以峰向为主的柜体配套环节,上下游协同发展加速。
早在2023年,我市抢占先机,出台《海宁市储能产业规划(2022-2026 年)》,以储能系统集成为核心,围绕储能变流器、能量管理系统、储能电池、电池管理系统等相关核心储能组件,构建“1+N+X”产业发展体系,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记者从市经信局了解到,今年1-7月,全市储能规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0亿元,同比增长94.24%。
晶科储能是我市储能产业发展的标志性项目。今年,企业发布了全新一代蓝鲸SunTera G3 6.25MWh电池储能系统,循环寿命超过1万次,循环效率达95%以上,并支持最高4000米海拔不降容运行,是当前市场上单箱能量密度最高的磷酸铁锂储能系统之一。企业还获得了CSA集团(加拿大标准协会)颁发的“WMTC目击实验室资质”、德国莱茵TüV集团颁发的目击实验室资质,大大缩短市场准入认证周期,加速产品推向欧美市场。
除了龙头企业的亮眼表现外,我市储能产业整体发展后劲亦持续增强。上半年,恒立能源、峰向电力新入规,带动产值增加约5000万元。协航储能项目也进入设备调试阶段,开始试生产。与此同时,大家纷纷迈开“出海”步伐,海得智慧能源在欧洲成立公司,积极开拓西欧市场;天通优能液冷储能项目顺利在西班牙并网交付。
向“新”而进,向“储”而兴。可以预见,在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企业跟进、创新人才集聚、新兴产业发展的实施路径之下,我市将加快实现储能产业发展壮大,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增添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