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平平 李怡垚 实习生 吴玥
本报讯 掌声一次次在现场响起。9月16日,硖石街道第一批“让行先锋”颁奖仪式举行。十位在日常出行中自觉践行文明礼让的市民,从监控画面“走”进了现实,站上熠熠生辉的领奖台。这场没有华丽布景的仪式,因闪耀着文明的底色而格外动人。
自9月1日起,硖石街道启动“让行先锋”文明素养提升行动,持续引发市民广泛关注与热议。该行动聚焦三大典型场景:早晚高峰时段无信号灯斑马线前最先主动停车让行的机动车;主要路口信号灯前第一位完全遵守交规的行人或非机动车驾驶人;无信号交叉路口拥堵时率先让行的机动车驾驶人。
借助智能监控抓拍、交警后台核实及社会公示等环节,活动在工作日早晚高峰时段,精准捕捉那些主动礼让的瞬间,挖掘遵守交规的文明典型。首批十位“让行先锋”已经脱颖而出。
在颁奖现场,来自不同行业的他们成为焦点。外卖员、上班族、退休人员……身份各异,却因一致的文明行为赢得尊重与掌声。首期“春风奖”得主沈张一,在活动首日早高峰无信号灯斑马线前主动刹车让行,成为该行动三大场景中诞生的第一位“让行先锋”。
外卖配送员周思彪同样受到表彰。穿梭于繁忙街巷,他在追求速度的同时不忘安全底线,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快”与“让”的平衡。周思彪接过证书时略显腼腆:“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没想到会因此获奖。这份荣誉会激励我继续文明出行。”
此外,王飞、朱贤平、俞程娟、朱福祥、凌政伟等8人,也因在高峰时段率先遵守交通规则、展现文明风范,荣获“让行先锋”称号。
在现场,记者了解到,每一位“让行先锋”可获得面值200元的油卡或等价礼品。每周第一位符合条件的礼让者还将获评“春风奖”,奖励价值500元的油卡或等价物品,且同一人不重复获奖,确保广泛性与公平性。
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是对文明行为的高度认可,更是城市治理理念的一次重要升级。它让文明可感、可触、可奖励,也让每一位市民都可能成为传播文明的主角。“我们不是为了评比而评比,而是真正希望鼓励大家养成文明出行的习惯,”硖石街道党建办副主任刘继靓在仪式上表示,“文明不是一个口号,而是点点滴滴行为的积累。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推动市民实现从‘被动的文明’向‘主动的文明’转变,从‘制度的约束’走向‘内心的自觉’。”
硖石街道第一批“让行先锋”颁奖仪式现场。
公司职员沈张一 礼让之间见文明
清晨的海宁,早高峰车流如织。在海州路海职高公交站附近一段没有信号灯的斑马线前,一辆白色轿车缓缓减速,稳稳停在白线前。驾驶座上的沈张一微笑着向斑马线上的学生挥手示意,等待他们安全通过。
这一瞬间,被路口的监控记录。9月2日7时34分,这个看似平常的礼让举动,让这位35岁的公司财务人员,成为了“寻找硖石‘让行先锋’文明素养提升活动”中首位“让行先锋”春风奖获得者。
“真没想到!”沈张一反复强调自己的惊讶与荣幸:“只是出于本能的一个小小举动,竟然收获了这样的肯定,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那天看到几个学生站在斑马线旁,看着车流有点犹豫。其实踩一下刹车很简单,却能让他们安全通过,也能让自己心安。”她说这话时,语气平和自然,仿佛这只是一件不值一提的小事。
沈张一将这次获奖视为一种鞭策。“这个奖对我来说,更像是一份责任。它会更加约束和规范我的行为,提醒我时刻保持这份礼让之心。”
谈到如何让礼让行人的风气在社会上盛行,沈张一认为:“一方面需要加大宣传,让更多人意识到礼让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每个人都要从我做起,当你看到有人礼让时,那种温暖是能够传递的。”对她而言,“礼让先锋”不只是一个奖项,更是一份持续的承诺——在每一次出行中践行礼让,让文明驾驶成为城市风景线。
老人顾建华 从违规者到模范生
9月1日16时33分,524国道与江南大道的交叉口已是车流如织。西北角的非机动车道上,67岁的顾建华骑着电动车,在红灯前缓缓停下。
这个看似普通的停车动作,让她成为了当天该路口晚高峰中“第一个完全遵守交通规则的非机动车驾驶人”,也让她意外获得了“让行先锋”的称号。
“接到电话时,我第一反应是真的吗?”顾建华回忆起被通知获奖时的情景,不禁笑出声来。对她而言,在红灯前停车、在斑马线下车推行、不逆行不抢道,这些不过是“默认行为”——是每个市民都应该做到的日常规范。
然而,这位“让行先锋”也曾有过交通违规的教训。四五年前,她因一次闯红灯被罚款。“那次的教训很深刻,”顾建华坦言,“不仅是因为罚款,更是因为意识到这种行为带来的安全隐患。”如今,交通守规已成为顾建华的“默认行为”。“看到红灯就自然停车,并且停在划线范围内,不需要思考,就像呼吸一样自然。”
“这个奖对我来说太意外了,”顾建华说,“我只是一如往常地等了个红灯而已。”她表示,这个奖项将会激励她继续保持良好的交通习惯,同时也会影响身边的亲友同事共同遵守交规。
从受罚者到示范者,顾建华的转变见证了一位市民交通安全意识的觉醒。她的故事告诉我们,交通文明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每个人从一次次停车等待中慢慢养成。
老司机陈皇乾 礼让是一份责任
与周思彪的“两轮飞驰”不同,陈皇乾的日常是四轮之内。作为一位有着12年驾龄的老司机,对早晚高峰的繁忙节奏再熟悉不过。但在他的驾驶理念里,“繁忙”从来不是“焦躁”的理由。
9月5日16时48分,正值晚高峰时段,海马路人民路口车流如织。陈皇乾行驶在下班的路上,行至一处没有红绿灯的斑马线,他看到有行人站在路边试探着想要过马路,陈皇乾没有犹豫,成为当天晚高峰时期该路段第一个主动减速、平稳刹停的司机。
“礼让行人,这是应该的。在车面前,行人比较弱势,机动车就应该礼让。”谈到自己的让行行为,陈皇乾觉得再自然不过。“我身边的朋友也会这么做,这早就成一种习惯了。大家互相提醒,文明行车既是对别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在他看来,硖石街道举办的这个活动意义非凡。“这能让更多人知道,是在宣传交通安全,也是在提升我们整个城市的文明形象。”他认为,文明出行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正是这样日积月累的倡导和正面激励,才能产生长远而良好的影响,让“车让人、人守规”成为硖石最动人的风景线。
外卖员周思彪 速度诚可贵安全价更高
当“您有一个新订单”的提示音响起,周思彪的“计时赛”就开始了。来自江西的他,在海宁这座城市的街巷中已经穿梭了三年,风里来雨里去,对速度的追求几乎是写在他职业基因里的本能。
然而,正是在这样一个“快”的行业里,周思彪却牢牢守着“慢”的底线。
他的“先锋”之举,就发生在一个平常的工作日早高峰。9月3日8时40分,在海州东路碧云南路路口西北角,红灯亮起时,周思彪毫不犹豫地将电动车稳稳停在停止线后,成为第一个完全遵守交规的非机动车驾驶员。这一幕,被路口的监控摄像头清晰地记录了下来。
“得知自己获奖时挺意外的。”周思彪摸着后脑勺,憨厚地笑了笑。在他的认知里,遵守交通规则是天经地义的事,从来没想过这会带来一份荣誉。“送餐路上什么情况都有,越是着急,越要保证安全。一旦出了事故,所有的‘快’都失去了意义。”
对于这份奖励,他看得格外重。“这对我来说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提醒。以后不光自己要继续遵守,送餐时碰到同行,也要跟大家说,安全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