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胡雪琴
本报讯 有人说,焊工工作环境艰苦是一碗“青春饭”,但因为薪资可观,成为不少人养家糊口的手艺。对于有25年工龄的焊接班长丁四成来说,焊接不只是一门技术,更是一份热爱。“能在这行长期坚持,是因为我真的喜欢,想把它做精做强。”他说。
他曾在海宁市职业技能竞赛焊工(电焊工)项目比赛中获第一名,揺得了超美的鱼鳞焊、焊得好复杂的合金钢、还会自制解放双手的“焊接小车”。
“这是我们的‘焊接小车2.0’,还在研发当中。”近日上午,在浙江新海动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的厂区内,记者见到了身穿蓝色牛仔工装的焊接班长丁四成。刚安排好小组成员一天的工作,他便热情地介绍起企业开发的焊接新设备。
从2000年入职至今,丁四成已从普通焊工成长为焊接班长,企业也由当初的小厂发展为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专业制造汽轮机主机部件、辅机及压力容器。而焊接这项技术,在这类机械制造企业中,堪称“硬生产力”。
很多年来,该公司的焊接作业多依赖手工气保焊。水室法兰、热井大多是大直径筒体,手工焊接需要不断调整姿势、更换焊条,焊一圈十多米的焊缝往往要花费一个多小时,总共需要焊4圈,劳动强度大,质量还不稳定。
丁四成平时就爱琢磨工艺改进,通过不断尝试,他自制了一款“焊接小车”。这款小车虽然看上去“平平无奇”,但通过精准控制电流、速度和角度,可实现连续自动转圈焊接。以往人工焊接每半小时就得休息,一圈焊完要留下几十个接头。而焊接小车“上手”之后,不用中途停歇,一气呵成。焊完只留下少数接头,焊缝美观整齐,产品一致性大幅提高。数据统计,焊缝RT检测合格率平均提高15%,质量成本下降30%。
不过,许多复杂部位焊接仍然离不开老师傅的技艺。比如单面焊双面成型,第一遍焊接尤为关键。
只见丁四成稳稳持握焊枪,手腕匀速摇动,焊液如鱼鳞般整齐铺开,在金属表面留下均匀细腻的纹路。正是凭借这般精湛手法与丰富经验,他在高要求项目中屡屡攻坚克难,为企业赢得声誉和后续订单。
合金钢的焊接更是考验真功夫,其铁水流动快,极易产生缺陷。通过反复试验,丁四成总结出“预热+层温控制、低氢焊材+严格烘干、小热输入+多层焊、焊后消氢+回火热处理”等一系列工艺方法,有效提升焊接质量,使接头性能接近母材水平。
“踏入这行,我就一个想法,在焊接路上始终钻研下去。”丁四成说,参加技能大赛、攻克焊接难题,都让他成就感满满。“未来我想继续探索提高焊缝良品率的新路径,用技术和匠心,为企业‘硬生产力’保驾护航。”
丁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