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海宁日报

寻找吴世昌旧居

日期:09-17
字号:
版面:第a0007版:悦读       上一篇    下一篇

■项伟

我小时候曾经在南关厢住过,与吴家老宅很近,所以对吴其昌和吴世昌兄弟俩十分佩服。吴世昌晚年住在北京,那么他的旧居在哪里?在史家胡同?在干面胡同?在东罗圈胡同?一时间众说纷纭。

半年前,我去寻找吴世昌旧居,那天在地铁灯市口站下车,直行到了史家胡同。史家胡同很有名,有众多名宅和文物古迹。我边走边看,参观了史家胡同,没有发现吴世昌的旧居。

最近,我再去寻找吴世昌旧居,这次做了功课。我在地铁灯市口站下车后,右拐去寻找干面胡同。在高楼大厦间,看见了一个小弄堂的街口,一半路面停车,路显得狭小,其实路面宽度为8米,比史家胡同7米宽了1米。干面胡同在北京也很有名,名字来源于清朝禄米仓发放粮食时,车水马龙、尘土飞扬的场景,百姓戏称像“下干面”。后来定名为干面胡同,名字很土。

我从胡同的尾部进入,道路宽敞笔直,呈东西走向,保留着传统棋盘式路网格局。房屋保护得完好,随处看到大宅门,即便是随墙小门,也是门档醒目,庭院深深。我边看边走,一直向前走,走了700多米,几乎走到了街头,看到了干面胡同15号。吴世昌旧居地址,一说15号,另一说37号。经过打听,其实是门牌号码调整的原因,15号就是以前的37号。

左拐是东罗圈胡同,另一说吴世昌旧居地址在东罗圈胡同11号。东罗圈胡同全长300多米,胡同北起史家胡同,南至干面胡同,整体呈南北走向。胡同形似罗圈而得名,道路弯曲曲折,还从民宅门前穿行。

同样说是胡同,东罗圈胡同与干面胡同、史家胡同不能比较,我看上去算不上是胡同,沥青路面,路面宽只有3米左右。我穿行于这条胡同,在民居之间绕来绕去,往往感觉是条死胡同时,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绕到最后是胡同北口,原是清代大臣刘墉的家庙,随即到了史家胡同。

我在东罗圈胡同里寻找,终于找到了东罗圈胡同11号。东罗圈胡同11号原门牌号码为干面胡同15号,因为街道调整,改变了门牌号码。门内有块牌子“社科院宿舍”,这就是我要找的吴世昌旧居。

“社科院宿舍”早年叫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宿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分设后,叫中国社科院宿舍。这幢宿舍在三条胡同中间,所以有了不同的说法。宿舍南北朝向,南是干面胡同,北紧靠史家胡同,东是东罗圈胡同,东侧紧临的大街是朝阳门南小街,周边交通便利。

吴世昌,海宁人,1908年10月5日出生,1925年起,先后入嘉兴秀州中学、南开大学、燕京大学学习,后为哈佛燕京学社国学研究所研究生。1947年赴英国,任牛津大学教职。1962年9月26日,正是国家困难时期,54岁的吴世昌,婉言谢绝了国外大学的聘请,毅然响应国家号召,携家人从英国回国,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投身祖国的学术研究。他回国后的临时居住地,是北京华侨大厦。

1963年,中科院建造了“哲学社会科学部”宿舍楼,吴世昌搬进了宿舍楼。这是一幢高级研究人员宿舍楼,同住的知名人士有作家钱钟书、杨绛夫妇,考古学家夏鼐,哲学家贺麟,逻辑学家金岳霖,历史学家翦伯赞、罗尔纲,翻译家戈宝权,古典学家罗念生,作家沙汀,科普作家高士其,社会学家陆学艺,戏剧家李健吾、焦菊隐等,名师大家,灿若星河。

吴世昌住在这里期间,延续了红楼梦研究,整理《红楼梦》研究著作,完善《红楼梦探源》《红楼梦探源外编》等,系统梳理《红楼梦》的版本演变与成书过程,提出《红楼梦》是作者曹雪芹的自传体作品的学术观点,推动红学研究走向国际化。?他的另一个贡献是在诗词研究方面,反对机械分派,主张回归文本分析,对李商隐诗歌有深入研究,指出传统笺注中“索隐”方法的不足,强调应立足文本本身,还原诗人本意。晚年担任电视剧《红楼梦》(1987版)学术顾问。他是一位具有真知灼见的红学家、词学家,一位学贯中西、精通文史的学问家。

今日的社科院宿舍,已经不再是当年的模样,但保持着一座四层白色楼房的原貌。这幢宿舍有点长,胡同里视线狭小,望不到头,不知道有多少间,现在封闭式管理,所以无法入内参观。从外面望进去,房屋户型宽阔端庄,可见当时是建筑的精品。现在经过修缮,颜色依然闪亮,遗憾的是没有看到纪念性的标志和牌子。我肃穆望着这幢看似普通又平凡的楼房,忍不住多看几眼大师云集的学术圣地,向吴世昌先生,向钱钟书、杨绛、金岳霖、翦伯赞等文史大家致敬,聆听他们讨论学术声音的历史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