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海宁日报

不至抗战胜利之日 决不休假

日期:09-17
字号:
版面:第a0006版:海宁文絮       上一篇    下一篇

■朱利芳

他只活了短短四十岁,是当时国内学界最有希望传承王国维学术命脉之人,却在抗战伊始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吴其昌与妻子诸湘,以及弟弟、燕京大学学生吴世昌一同绝食,要求国民政府积极抗日,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吴其昌1904年出生于海宁硖石,字子馨,号正厂。1921年入无锡国学专修馆,1925年考入清华学校研究院,师从梁启超和王国维。历任私立南开大学讲师、国立北平图书馆特约编辑委员、国立清华大学专任讲师、国立武汉大学史学系教授。他虽是一介书生,却在东北沦陷后,绝食请愿,与志同道合的亲人一起以生命呼喊抗战。这一年,他27周岁。

弟弟吴世昌从家在东北的同学处得知东北事变的消息后,第一时间在燕京大学校园内贴出《告全体同学书》,成立学生抗日会,并当选主席。发动罢课游行、募捐、慰问,编辑抗日刊物……吴其昌一家为抗日积极奔走呼号。当得知马占山将军在东北孤军抗日,弹尽粮绝的消息后,他们一家于11月20日开始通电绝食,到张学良官邸请愿,提出发兵东北等三条要求。据张府商议只答应第一条,第二三条则要请示南京。于是三人从北平到南京请愿,在天津站吴世昌致书燕京大学请假,并说:“吾辈书生,无以报国,但有血泪,誓当挥洒。”他们到达南京时已引起轰动,教育部长接待,终于得到蒋介石的肯定答复。吴其昌与妻、弟三人哭谒中山陵,并发表《昭告总理文》,才恢复进食,共计绝食84小时。

清华教授全家绝食呼吁抗战,此事震动全国。清华大学组成请愿团200余人于1931年11月24日赴南京,全国响应他们的声援和请愿活动此起彼伏,民众抗日救亡的热潮风起云涌。

在他们南下途中,还有此事值得留下一笔——在滞留天津车站时,吴其昌在报纸上看到徐志摩空难消息,作为志摩的表弟,他哀痛不已。“十一月二十二日上午十时十分,车过济南党家庄开山脚下,凭吊志摩表兄殉难处,时全家三人绝食第四十六小时。其昌记。”他在一张《大公报》报沿上写下了一行歪歪斜斜的蓝色字,纪念这个难忘时刻。日后,他不仅撰文纪念诗人徐志摩,还应徐父申如先生的要求请凌叔华为徐志摩题碑:冷月葬诗魂。

不久,“合门绝食”的吴其昌很快被清华大学借故解聘,武汉大学聘他任历史系教授。

1932年,吴其昌夫妻来到美丽的珞珈山。在武大,他主要讲授《古代文字学》《商周史》等课程,他发表演讲《治学的态度和救国的态度》,提出要贡献“生命的诚恳”。诸湘夫人则参与劳军活动,手缝棉背心十余件送给抗日前线将士。在此地,他撰文、著书、做报告,继续为抗战救亡四处呐喊,终因积劳成疾,于1937年春患急性肋膜炎住院。吴其昌于病中赋诗,热血难冷,忧国忧民的情感充沛之至:

寂寞帘扉起暮埃,江城迢递卧荒莱。离离瘦骨媚孤影,劳劳人间滋百哀。

忧国不辞身独瘠,忆辽常梦鹤重还。何须金篦苦针灸,沸血胸中自往来。

讲台上宣传抗战:

“往来口血千回吐”

1937年7月8日,叫好的出租车已在等待,吴其昌全家要到北平参加兄弟世昌的结婚典礼,却闻说卢沟桥事变,计划改变。一个月后吴世昌从京城逃到武汉与兄嫂见面,他们聊的又是家国大事了。吴其昌连续演讲撰文,不遗余力提倡“不屈服,即胜利!”

抗战全面爆发后,武汉大学于1938年迁四川。西迁之前,吴其昌将家藏大量图书、文物以及部分文稿存于汉口英商平和洋行,共三十七箱。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洋行来信称:日军进入洋行,存物不保。此事对先生刺激极大。

吴其昌夫妇带着女儿吴令华来到乐山,战火很快蔓延而来。

1939年8月19日,日寇轰炸乐山。吴其昌正在重庆开会。一颗炸弹落在吴家后院外,幸未伤人。他自渝回来,不问家中有无损失,只问师生情况。听说叶圣陶家房子被烧,叶母差点逃不出去,吴其昌顾不上吃饭,就赶去叶家慰问。遭轰炸之后,他和其他教授一起在乡下租了间房子躲警报。那里驻有一支新兵部队,对即将赴前线的士兵进行军事训练。吴其昌有空就去和战士聊天,给他们上历史课,鼓励他们为国英勇杀敌。

吴其昌是梁启超和王国维的亲传弟子,他的课讲得相当好。学生感叹:“先生每次讲课都是一篇完整的学术专题讲演,主题鲜明,逻辑严谨,语言考究,又不失风趣……”国学大师陈寅恪曾为他写过推荐信:“吴君学问必能胜任教职,如其不能胜任,则寅恪甘坐滥保之罪。”可见“教授中的教授”对他学问的赏识。

抗战时期,吴其昌更注重以史鉴今,每逢讲到西晋、北宋、明代亡国之痛时,他在惋惜悲愤之余,总是结合战争现实谆谆教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上课时,曾领导同学们高唱岳飞的《满江红》和抗战歌曲《松花江上》,大讲岳飞、文天祥的英烈,以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

他的学生马同勋毕业后留校当助教,他回忆在吴其昌的教育影响下,全班十一位同学中,有七人奔赴抗日前线,二人为国捐躯。“先生有时讲着讲着就会咯出一口血来,同学们劝他早点回去休息,先生却说:‘战士死在疆场,教授要死在讲堂,我已活了四十岁,如加倍努力,不就等于活了八十岁吗?’稍事休息后,先生又振作起来,继续上课,我常常是噙着泪听先生讲课,受先生精神的鼓舞,愈加勤奋。”

除了上课、写作,吴其昌全力投入繁忙的抗日救国宣传中。他到处讲演,对青年学生讲,对抗日军官讲,对大小官员讲;讲日寇对我国侵略的历史,讲历史上的国难教训,讲抗日必胜的信心,讲中华民族的英雄人物,讲国民特别是“士”对国家民族的责任。

对于抗日战士,吴其昌往往敬重有加。据吴令华说:“有一次,爸爸带回一个小伙子,说是在浙江同乡会上认识的,负伤来到乐山;又说是南洋华侨,在此举目无亲,衣食无着。爸爸敬爱抗日英雄,就将他带到家里,为他租旅店,送衣被,管饭食,还给钱,并叫妈妈和我常去照顾他。最后发现那人是个骗子,卷钱物逃跑了。妈妈埋怨爸爸轻信,爸爸却说:‘下回遇到抗日将士落难,我还要帮。’”

治学不忘时局:

“血肉长城连海漠”

战事胶着,内政腐败,吴其昌感时伤乱,义愤填膺。他盼望胜利,却屡屡失望。

1939年秋,吴其昌陪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第二次上峨眉山,回来即开始咯血,时轻时重,迁延不愈。他兼任武大历史系主任后,工作忙碌,加上四川气候潮湿,他的身体塌方式地垮下来,但仍坚持白天拄杖上课,深夜埋头撰文。除了继续中国田制史、二十四史中的《食货志》以及《逸周书·王会篇》的国学研究外,他还将治学与时局紧密结合,以古鉴今,写下了《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斗争》《蛮族侵略历史性的比较》等文章,学术研究方向彰显现实关怀,踩在时代的鼓点上。

不久,家乡有噩耗传来,他的大姐吴定在探亲途中遭遇枪战,不幸遇难。少年失怙的吴其昌想到从小呵护抚育他的大姐,在战争中受此摧残而亡,不由大恸。

亲友劝他保重身体,吴其昌说:“不至抗战胜利之日,决不休假。”陈寅恪来信婉言劝道:“尊恙想是过劳所致,不知能稍休养否?念念。”但吴其昌仍不肯稍加懈怠,数年中发表有关宋元明清学术史、古史国名考证、古音韵学、历代边政借鉴、民族抗御外侮史鉴,及纪念梁启超、王国维等师友的论文三十余万字,还写下宣传长期抗战、鼓舞士气的时论文章,共百余篇二十余万字。

这段时期,他还重编高中教科书,又打算编写《抗战护国贤豪传》,搜集了许多资料,已写出《郝梦龄传》《郑安宝传》。于是每到假期,帮父亲抄稿就成了女儿的一项任务。吴令华回忆说:“我至今犹记得:在西川偏僻小城的深夜里,宁静安谧,只闻大渡河水奔腾不息,汹涌澎湃,只见爸爸书房里一灯如豆,荧荧闪烁,爸爸独自边咯血边扶头撰文,直到天明。”

1943年春夏之交,吴其昌带病到重庆开历史学会及史地教育委员会会议,归途即感不适,到家大口咯血,但仍坚持授课。是年11月,冯玉祥到乐山为抗战募捐,给吴其昌送药,并要求他作文宣传。吴其昌不仅写了抗战救亡之宣传文章,还带病写了几幅金文书法作品,参加义卖。虽然他身患重病,仍工作不辍,偶或晕倒,稍息即强起工作如常。但只要有人劝他休息,他就回答,国难深重,前方将士效命疆场,后方教授当尽瘁于讲坛。

抗战开始后,吴其昌结合抗战形势,侧重研究边政史及东亚史、民族的融合演变。中国学者对于边疆及外交史方面的学术研究,与国家遭遇的侵略和民族危机密切关联。九一八事变后,学者们重视边疆问题的研究,试图唤醒国人的民族危机感。抗战全面爆发后,此类研究显得日益紧迫。吴其昌呼吁大学历史系设“东亚史”课程,并筹划成立东亚史研究会。他先后发表《秦以前华族与边裔民族关系的借鉴》《两汉边政的借鉴》《魏晋六朝边政的借鉴》和《隋唐边政之借鉴》诸文。他原本是要写成《历代边政借鉴》一书的,上述这四篇论文即其中重要内容,可惜后来因其早逝而未竟全功!

1944年2月23日凌晨,吴其昌在四川去世,他拟革新中国古史研究的课题没有完成,“东亚史研究会”尚未建立……案头放着完成了一半的《梁启超传》。在抗战初起时,他呼吁积极抗战;在艰苦相持阶段,曾投书想携妻女一起从军,他始终是那个热血的爱国青年。最可惜的是,吴其昌离世时,抗战胜利已初见曙光,但他终究没有等到盼望已久的“漫卷诗书喜欲狂”之日。

吴其昌。

当时报纸发表了吴其昌绝食请愿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