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海宁日报

神仙湖“生态生金·富民增收”的发展之道

日期:09-16
字号:
版面:第a0005版:今日袁花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沈文霞

近日,“矿坑重构 湖韵新生——海宁市袁花镇神仙湖生态修复工程的共富实践”成功入选浙江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案例!这不仅是对袁花镇生态治理成果的肯定,更是袁花镇“两山”理念生动实践的成果。

神仙湖废弃矿山位于袁花镇东南部。20世纪70年代,石矿开采在袁花逐渐兴起,矿山企业逐渐成为村集体支柱产业,大规模的开山采石行为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原始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为保护有限的山地资源、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2012年,袁花镇关停所有矿区企业,以自然修复为主、人为修复为辅的方式对矿区进行生态治理。2024年,袁花镇通过亮化、信息化以及完善临河临崖护栏等安全与管理配套设施,深化神仙湖综合整治提升工作。经过多年治理,实现了从废弃矿坑到碧波荡漾湖泊的华丽转身,更成了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典范。

系统修复与创新融合

构筑生态治理新范式

自2012年开始,袁花镇通过土石搬运与土石方回填重构矿坑基础地形;系统性修筑挡土墙1061米,沿敏感区域设置围墙(护栏)3950米,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风险;创新采用河道引水注入、地下水渗透补给与天然雨水汇集三重水源补给模式,成功将废弃矿坑改造为具有生态涵养功能的山地水库。

人工修复工程主要围绕消除可视区域地质灾害隐患与提升绿化覆盖率两大目标展开。针对不同坡度边坡实施差异化治理:对坡度小于30°的缓坡采用填土堆坡工艺,覆盖0.3m-1.0m厚度的种植土,匹配湿地松、黑松及苗木花卉等植被的生长需求;对于坡度30°-60°的中陡坡,通过挂网喷播的方式实现快速复绿与水土保持;对于坡度大于60°的陡峭岩壁,在清理危岩体后保留自然地貌特征,对中西部高差大、坡面不稳定的区域进行削坡加固以提升安全性。

袁花镇作为金庸故里,在神仙湖的综合整治提升过程中高度重视文化元素的融入。针对湖区不同地貌特征,创新打造八大主题植物景观区:在湖岸湿地种植荻花芦苇,再现《神雕侠侣》中“风陵渡口初相遇”的苍茫意境;在南侧山地构建竹海听涛景观,呼应《笑傲江湖》绿竹巷的隐逸风骨;岩石裸露区域25%-30%种植绿化,以芝樱为主,穿插部分花叶络石、扶芳藤、映山红等,营造“华山论剑”的秋日胜景。通过“白露生蒹葭,秋风舞荻花”的生态叙事,设计环湖游线系统,串联不同生态景观,让游客在移步换景中感受金庸笔下的诗意江湖。

编制水土保持生态产品清单,构建具有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条件的项目库,储备项目17个。初步核算袁花小流域神仙湖区块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为2508万元,其中,休闲游憩价值为2000万元/年。引入“村咖”轻餐饮等项目,结合镇域特色文化产业,助力返乡青年创业,扩宽销售渠道;结合当地农业优势产业,创新研发限定咖啡品类。同时,举办马拉松赛事等特色活动,开展武侠角色还原评比等创意互动赛,推动生态资源与体育经济、创意经济融合,将生态空间转化为消费场景,将客流转化为消费群体,实现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的传导。

生态红利持续释放

多元价值协同共赢

工程措施与自然恢复相结合,构建起多层次的生态防护体系。边坡土壤层稳定性显著提升,绿化区域形成以高羊茅、马棘为优势种的稳定植被群落,物种多样性更丰富。周边自然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灌木自然生长,生物群落结构稳定,呈现出完整的生态链特征,已形成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目前,矿山宕底形成核心区域面积2000亩(水域面积1300亩)、水深80多米、蓄水量2880万立方米的“神仙湖”,为生态价值转化奠定基础。

深度挖掘金庸先生及其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精髓,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奋力打响金庸故里“醉美江湖”文旅品牌。通过“生态+文化+体育”的融合发展,神仙湖成为远近闻名的“打卡点”,成功推动人文活动与生态价值创造转化。

神仙湖“村咖”项目运营仅半个月即实现11万元营收,初步形成“生态引流、消费转化、富民增收”的良性循环机制。2025年春节期间,神仙湖生态公园接待游客突破10万人次,已成为周边城镇居民休闲娱乐的首选地,空间功能实现从工业废弃地向城市绿心的成功转型。今年以来,神仙湖助力周边居民增收超150万元,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从工业废地到城市绿心,从生态负债到村民共富,神仙湖的蜕变,展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样本。这里不仅有“山水一色·林田共生”的自然之美,更有“生态生金·富民增收”的发展之道。

神仙湖风景如画。■记者 杨立超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