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海宁日报

“土专家”曹建堂:
钻研葡萄种植 当好共富领路人

日期:09-16
字号:
版面:第a0003版:潮城·政经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张洁

金秋时节,阳光洒满连绵的葡萄园,藤蔓上挂满了一串串晶莹剔透的“阳光玫瑰”。曹建堂穿梭于葡萄架间,仔细查看果实的生长情况,不时与记者分享着管理心得。

这位被村民亲切称为“土专家”的葡萄种植能手,是星火荷叶葡萄专业合作社的副理事长,与葡萄结缘已有三十多个春秋,用半生时光在潮城大地上书写一段葡萄架下的共富传奇。

初心 从良种场技术员到葡萄种植“探路人”

曹建堂出生于1964年,周王庙镇星火村人。高中毕业后,他进入良种场工作,每天与农作物打交道,积累了丰富的农作物种植技术。“那时候觉得,把土地种好,让庄稼有好收成,是一件特别实在的事。”回忆起最初的从业经历,曹建堂的眼神里满是笃定。

1986年,凭借勤奋好学,曹建堂被单位推选到浙江农业大学深造,成为那个年代难得的农业技术培养人才。在校园里,系统的农业理论知识为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也让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海宁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适合种葡萄,如果能把先进技术用到自家地里,说不定能闯出一条新路。”

1993年,曹建堂的试验正式启动。他在自家的1.5亩地里种下巨峰葡萄,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常常天不亮就钻进葡萄园,观察新芽萌发的状态,傍晚又守在田埂上,记录叶片的生长变化。遇到难题,他就翻出在农大学习时的笔记,或是通过电话向恩师请教。

一年后,葡萄园迎来首次丰收。4000斤巨峰葡萄挂满枝头,果肉饱满、甜度适中,一上市就被商贩抢购一空。“亩均销售额6000元!”这个数字在当时的农村堪称“奇迹”。这让曹建堂看到了葡萄产业的光明前景,也更加坚定了他种植葡萄的决心。

1995年,曹建堂做出了一个让家人和同事都惊讶的决定——从良种场辞职,回村承包10多亩地,专心从事葡萄种植。

“那时候很多人不理解,觉得‘铁饭碗’丢了可惜,但我认为,葡萄种植大有可为!”曹建堂说,当时的星火村,村民大多以种植水稻、蔬菜为主,经济效益有限,他想通过自己的尝试,让大家看到农业种植的更多可能。

2.

3.

齐心 党建引领打造共富“新引擎”

在曹建堂看来,葡萄产业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不能只靠“单打独斗”,必须凝聚各方力量,形成“抱团发展”的合力。为此,他积极推动葡萄产业与党建工作深度融合,以党建为引领,搭建起村民共同致富的平台。

2020年,在曹建堂的推动下,周王庙镇星火村成立了嘉兴市首个葡萄产业党建联建品牌,整合了村党支部、合作社、农业企业、技术专家等多方资源,创新推出了“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为葡萄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1年,星火村启动“共富班车”志愿服务项目。作为项目的主要发起者之一,曹建堂带头组建了一支由党员、技术骨干、种植能手组成的志愿服务队,无偿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品种改良、市场对接等服务。

2022年,曹建堂推动星火村葡萄产业链融合“四共四筹”理念,持续升级党建品牌,打造村民抱团、资源联享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四共四筹”即共建共治共享共富,筹资筹智筹力筹心,这一模式充分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党建联建的推动下,星火村的葡萄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农户种植葡萄的亩均收益从2万元左右提升至最低4万元,高的甚至能达到十万元的收益。高峰期有农户1亩8分地的阳光玫瑰葡萄卖出了18.4万元的高价,不少村民通过葡萄种植成为了“百万元户”。

目前,全村有150多户农户从事葡萄种植,种植面积达1600多亩(含周边),葡萄年销售额近亿元,助农增收300万元。村里不仅成功打造了“荷叶星”葡萄品牌,还建起了葡萄产业综合服务大楼、冷冻库、保鲜库及“农业直播中心”等现代化设施,并连续十年举办“星火葡萄文化季”,让星火葡萄成为了海宁乃至嘉兴的一张“农业金名片”。

4.

恒心 向转型要未来 让葡萄产业“走更远”

产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近年来,曾经风靡市场的“阳光玫瑰”行情进入低谷,价格大幅下跌,不少种植户陷入焦虑。面对困境,曹建堂没有气馁,而是把它看作是葡萄产业转型升级的契机。

“任何产业都有周期性,葡萄也不例外。”在曹建堂看来,只有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加快转型升级,星火葡萄才能走得更远更广。

为了找到适合星火村的新品种、新模式,他先后前往江苏、长兴、陕西等地考察,最终确定了引进“宝光”“紫玉”等有色葡萄新品种的思路。但新品种的引进和培育并非易事,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还面临着技术风险和市场不确定性。不少村民担心赔本,对此持观望态度。

“大家有顾虑很正常,但如果没人带头尝试,产业就永远没有突破的可能。”于是,曹建堂决定自己先“吃螃蟹”。

他在自家的葡萄园里尝试种植“宝光”“紫美人”等新品种,每天“泡”在试验田里,记录新品种的生长数据,不断调整种植技术。遇到技术难题,他就线上向外地专家请教。为了了解市场需求,他还主动与水果经销商、电商平台沟通,调研消费者对有色葡萄的接受度和购买意愿。

“虽然目前新品种还处于试验阶段,但从生长情况来看,表现还不错,预计明年就能批量上市。”曹建堂说,“如果试验成功,我们就会在合作社内推广,让更多村民受益。”

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曹建堂依然整日穿梭于葡萄架下,奔波在技术指导的路上。他还计划打造集葡萄采摘、休闲观光、研学教育、电商销售于一体的“葡萄产业综合体”,谋划开发葡萄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星火葡萄就像我的孩子,我希望它能不断成长,走得更远、更好。”曹建堂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看到星火村的葡萄产业能够持续发展,让更多村民通过种植葡萄实现增收致富,让“荷叶星”葡萄品牌享誉全国。

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这位葡萄“土专家”正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为海宁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匠心 以技术为钥匙打开产业“致富门”

辞职回村后,曹建堂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葡萄种植中,不断摸索适合本地条件的葡萄种植技术。“要让葡萄产业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先进技术。”为此,他积极前往全国各地的葡萄种植基地考察学习,把优质品种和科学种植技术带回星火村,通过反复试验,终于总结出了一套适合本地气候土壤条件的葡萄标准化栽培技术。

“葡萄就像孩子,需要精心呵护,温度、湿度、光照、肥料,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他率先引进避雨栽培、节水灌溉、绿色防控等新技术,大幅提升了葡萄品质和产量。

随着种植技术日益成熟,曹建堂的名气越来越大。村里不少村民看到他种葡萄效益好,也纷纷想要尝试。曹建堂二话不说,主动当起了“免费技术员”。哪家有需求,他随叫随到,从品种选择、园地规划到田间管理,手把手教村民种植技术。

2010年,在曹建堂的倡议下,星火荷叶葡萄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吸引全村120多户村民加入。技术过硬、乐于助人的曹建堂被推选为合作社副理事长,从此,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不仅要种好自家的葡萄,更要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合作社成立初期,成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葡萄品质差异较大。为此,曹建堂制订了详细的技术培训计划,每月组织技术交流会,邀请省市专家前来开展技术讲座、现场指导等;建立“葡萄管理交流群”,100多名种植户每天在群里交流种植经验,遇到问题随时提问,曹建堂总是第一时间解答。

除了技术帮扶,曹建堂还积极为村民拓宽销售渠道,带领合作社成员跑市场、找销路,先后与上海、杭州、苏州等地的大型商超、水果批发市场建立合作关系,还开通了线上销售渠道,通过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方式,让星火村的葡萄走向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