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海宁日报

口干多尿 14岁女孩突发酮症酸中毒

日期:09-15
字号:
版面:第a0007版:潮城·社区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贺洁靓  通讯员 朱佳超

本报讯  “医生!孩子腹痛难忍,还一直吐!”近日凌晨5点多,一声急促的呼救声打破了海宁市中心医院急诊大厅的平静。14岁女孩小雨(化名)被家人搀扶着冲进诊室,她身形消瘦、面色苍白。随即,一场和酮症酸中毒抗衡的“生命救治”就此展开。

急诊医生迅速为小雨展开检查,结果让在场所有人揪心:血糖飙升至22.0mmol/L,超出正常空腹血糖(3.9-6.1mmol/L)的3倍多;动脉血气分析显示血液pH值仅6.9,低于7.0的危急阈值,属于严重代谢性酸中毒。小雨被确诊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这是糖尿病最凶险的急性并发症之一,若不及时干预,可能迅速进展为昏迷,甚至危及生命。急诊团队第一时间给予碳酸氢钠紧急纠酸及胰岛素降糖,同时联系内分泌科进行会诊。

“孩子之前就老说口干,一天要喝好几瓶水,小便也多,我们还以为是夏天天热,没当回事。”小雨的母亲红着眼眶说,这样的症状已持续半年,家人因无糖尿病家族史,从未想过要带孩子查血糖。直到入院前两天,小雨的症状逐渐变得严重:浑身乏力、吃不下饭,随后出现恶心呕吐、头晕,才意识到情况不对,连夜送医。

“必须立刻降糖、大量补液!”内分泌科主治医师付俊第一时间赶往急诊,基于检查报告迅速制订救治方案。一方面通过静脉输注胰岛素平稳降低血糖,避免血糖下降过快引发脑水肿;另一方面持续适量输注生理盐水,促进体内酮体排泄,纠正脱水与电解质紊乱。“前期每1小时就要监测一次血糖,并监测血酮和电解质,根据指标动态调整药量和补液速度和种类,这是稳住病情的关键。”付俊补充道。

救治过程中,医护团队考虑到小雨是青少年患者,与成年酮症酸中毒患者相比,做出了一些特殊考量。“孩子年龄小加上体重只有47公斤,体型偏瘦,需根据其体重设定补液量,并在24-48小时完成补液。同时补液过程中需关注其小便量和电解质情况。”付俊解释,直到小宇血糖降至13.9mmol/L以下,团队才将生理盐水换成含糖液体。

“家属初期很焦虑,反复询问预后,担心孩子需要一直使用胰岛素。”为此,付俊及医护团队一边稳定病情,一边耐心讲解治疗方案,做好科普工作,“因为年龄原因,14岁孩子口服降糖药受限,胰岛素是目前最安全的选择,规范治疗能保护胰岛功能。若恢复良好,18岁后就可以改成口服药治疗;若现在放任不管,胰岛功能衰竭就只能终身依赖胰岛素了。”正是这份专业支持,化解了家长的忧虑,他们安心配合治疗,协助医护观察孩子的尿量、食量变化,严格管控孩子的饮食习惯。

经过两天的密集救治,小雨的病情逐渐好转:恶心呕吐症状基本消失,能正常进食;血糖基本稳定在正常范围,酸中毒得到了纠正。医护团队随即把静脉胰岛素改为皮下注射,并开始教小雨如何在之后的生活中自己注射胰岛素,叮嘱她少吃零食、定时定量进餐。“打胰岛素不丢人,很多哥哥姐姐靠它把血糖控制得很好,一点不影响上学和生活。而且只要血糖控制好,以后也有机会不打胰岛素。”这些话给小雨和家人带来莫大的鼓励和信心。

据了解,小雨在病情稳定后已经出院。“回去后一定要按剂量打胰岛素,并且规律饮食运动,同时也要做好血糖监测,3个月后复查胰岛功能,有任何不舒服都随时联系我们。”出院前,医生留下叮嘱,并会定期进行随访。

“小雨是我从事临床5年来接诊过年龄最小的酮症酸中毒患者。”在采访中付俊坦言,青少年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但家长和孩子对早期症状的认知不足,常因“天热口渴”“成长发育期”等理由忽视,最终延误治疗。

付俊提醒,有糖尿病家族史或出现疑似糖代谢异常症状(比如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不明原因下降)的青少年家庭,需定期监测血糖,尤其是易被忽视的餐后血糖;不管空腹还是餐后血糖偏高,都建议进一步做静脉血检查。一旦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务必立即就医,早识别、早干预,才能避免悲剧发生。

同时,目前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案选择少,基本只能靠胰岛素,不管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患者,都需要长期治疗。因此,学校和社会要加强科普,让更多青少年了解糖尿病,减少对患病同学的歧视,以帮助患病孩子更好地接受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