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海宁日报

一名工匠与一座城的双转型

日期:09-15
字号:
版面:第a0006版:聚焦马桥       上一篇    下一篇

编者按:为全方位、多角度展现马桥街道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上的创新实践、显著成果和群众获得感。即日起,本报推出《梦城马桥 争做城乡融合发展示范标杆》专栏,深入家庭、企业、社区等挖掘最鲜活的故事,展示马桥的好做法、好经验,解码城乡融合发展的马桥实践。

他从田埂到车间 它从“乡土农村”到“产城融合”

■记者 周厉  通讯员 钱斌麒

清晨七点半,家住马桥街道新丰景苑小区的张利根,驾驶着自己的小轿车驶上宽阔的柏油马路,不到十五分钟就来到了洁华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门口。这条上班路,他走了近三十年,一路见证了马桥城与乡之间的变迁,也亲历了从一个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蜕变。

今年52岁的张利根是马桥本土企业洁华控股的一名电焊技师。1993年,19岁的他初中刚毕业,就来到彼时马桥为数不多的乡镇企业——海宁市除尘设备厂(洁华控股前身),成为厂里的第一批电焊工。

“说是厂房,实际上不过就是几间平房,四五十个工人。车间内拥挤的时候,甚至要在露天完成电焊工作。”张利根对自己刚进厂时的情形仍记忆犹新。如今,他站在高大宽敞的车间里,手持焊枪,身后是自动化的电焊设备与定制化的工业除尘系统,动辄价值数千万元。

张利根不仅是企业工龄最长的员工之一,更是马桥从“乡土农村”走向“产城融合”的活地图、活档案。“那个年代上班哪有什么柏油路?全是石子小路,下雨天一腿泥。”张利根回忆道,1993年,家门口的08省道和东西大道都还尚未修建。他便靠着一辆自行车,从马桥街道原民胜村的家中出发,踏上了自己的上下班通勤之路,沿途都是稻田和桑园。

下班之后,迎接张利根的不是休息,而是继续挽起裤腿下地干农活。“家里还有五亩田,要种水稻,也要养蚕,我又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下班后忙农活忙到天黑是常事。”张利根告诉记者,那个年代的马桥正是乡镇企业刚刚起步的时候,白天进厂、傍晚务农,是绝大多数农民的真实生活。“最忙的时候半夜都要起来干农活。”张利根坦言。

转变是从一条路开始的。2000年前后,企业出资修建了洁华路,东西大道也全线贯通。工人不再走田埂上下班,集装箱货车也能直接开进厂区。同样,在那之后,公司规模不断扩大:从平房到三跨车间,再到自动化厂房;从乡镇企业转制为民营集团,再到成立股份有限公司;产品从几万元的除尘器做到几千万元的定制系统……“我还是在这个地方,但抬头低头间,早已不是从前。”张利根分享道。

张利根的人生也在马桥的城乡变迁中悄然转型。他从零起步学习电焊,先后考取了电焊上岗证、初级、中级、高级技工证,最终成为一名电焊技师。近年来,他还接连获得“海宁工匠”和“嘉兴良匠”称号,成为公司唯一获此荣誉的职工。“评上的时候奖励了一万元。但更实在的是,公司有保障、工资不低、没有夜班,让我能安安心心干到退休。”张利根说道。

2010年,张利根家的土地全部流转,彻底告别了“下班种田”的日子;2023年,张利根享受到了街道的集聚搬迁政策,搬离了原民胜村的老宅,入住了新丰景苑小区。“现在家里六口人住一块,每天下班吃好晚饭,我就去小区散步、聊天,周边篮球场、足球场、商业街等基础配套也十分齐全。”张利根笑着介绍,以前村里晚上根本没人走路,现在出门热闹得很。

张利根的人生经历背后,折射的是马桥城乡融合的宏观进程。本世纪初,马桥经编产业园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成长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同时,马桥街道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既推动了周边的自然村落向中部现代化城南新区集聚,又将结余的土地指标等要素资源用于产业平台发展,有效破解了工业园区土地供应不足与农村土地利用不充分的问题。

数据显示,马桥街道自2010年启动搬迁工作以来,已经累计完成7800余户农户拆迁、搬迁安置。接下来,马桥街道还将推进正阳村、马桥村300余户整组搬迁。

搬迁不只是“拆旧建新”,更是生活与生产方式的彻底转型。如同张利根一样,截至目前,马桥街道已有超过2000名村民通过搬迁转型为产业工人,他们收入稳步增长,生活走向市民化。土地流转带来的租金收入、工厂提供的稳定岗位、社区配套的公共服务,三者共同托起他们的新生活。

曾经的一条条乡间土路,如今已是贯穿产业园区的城市干道;曾经的乡镇企业,已成为国内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曾经的农民,成了技术工匠、车间骨干。而在平台载体方面,马桥在现有园区的基础上,正在推进科创中心三期、都市型工业园区等新的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产业承载力与城乡融合度。

“马桥是我工作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我是看着它变大、变强的。”张利根感叹道,他见证了马桥从一个传统农业乡镇迈向现代化产业新城的全过程。而在张利根的身后,马桥的故事仍在续写,园区发展反哺城乡建设、村集体抱团投资标准厂房和商铺……当城市与乡村不再以路为界、以产业为沟,当农民与工人不再身份割裂,马桥走出了一条“以产促城、以城带乡、产城融合”的实践之路。

焊花闪烁之中,张利根微微眯起双眼。那光芒,照亮过田埂,也照亮过车间;照亮了过去三十年的来时路,也正照亮一座产城融合的未来之城。

张利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