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丝青年:
4年实现从实验室走向厂房
“准备回国创业的时候,我只考虑了海宁。”回看自己从0到1的创业之路时,张泽邦话语坚定。
2021年,硕士毕业的他带着研发了5年多的生物菌丝项目从美国归来。创业初期,他把实验室安在嘉兴市光电生物领域(海宁)科技企业孵化器里,面积只有30多平方米。而现在,他创建的嘉兴翰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功落地。
他的生物菌丝项目,能通过自主研发的算法程序精准模拟菌丝在未来24小时甚至一周内的生长路径和形态变化,实现对菌丝厚度、密度和走向的智能化控制。目前,该技术已正式进入专利申请阶段。
张泽邦坦言,自己回国前也有顾虑:菌丝材料技术在国内仍属新兴领域,市场认知度和接受度相对较低。但在海宁,他很快找到了“同路人”。
嘉兴市辰曦光生科技企业孵化器是由海宁市高新技术研究院携手海内外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同构建的专业孵化平台。在该孵化器和海宁梯度式政策的支持下,不仅让生物菌丝项目获得了启动资金,还为张泽邦匹配了生物材料领域的博士专家团队,提供关键技术咨询和研发支持。此外,海宁还专门组织了赛事辅导小组,帮助他系统梳理商业模式、准备路演材料等。正是在这样的全方位赋能下,2024年,张泽邦站上了第十二届“潮起东方·赢在海宁”创业大赛的舞台,拿到了二等奖。
目前,翰跃生物科技搬进了海宁科创中心1000多平方米的厂房里,两条生产线已经开始运转,陆续承接多个订单,主要以包覆类材料为主。
“家具厂在运输沙发时,用菌丝材料包裹边角,再搭配环保托盘整体发货,既降低损耗,也符合国际出口标准,成本还比传统泡沫塑料更低。”张泽邦举例说。
“除了广阔的平台和有力的政策帮扶之外,回海宁创业对我来说是家的感觉。”如今,张泽邦的研发团队已扎根海宁。把成果带回家乡,让产业服务本地,让张泽邦的创业经历,有了更高的价值。
面包小王子:
小生意里也有大温暖
相比于张泽邦的高科技创业,00后小伙张成枭的选择更接地气——开一家社区面包店。
张成枭的大学专业是旅游日语方向。2022年毕业之际,面对行业环境的变化,他决定重新规划自己的职业道路。在家中从事烘焙行业的基础上,他萌生出了一个想法:为什么不开一间自己的面包店呢?
“把该经历的都经历一遍,熟悉整个流程。”毕业后,张成枭进行了系统性的烘焙学习,并去杭州积累了相关工作经验。一年后,他的高中好友张宁也加入创业团队。两个年轻人,把面包店取名为“黑土面包”。“我们觉得黑土地营养很高,取这个名字,是想把好吃、有营养的面包带给大家。”
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创业初期,店铺拓客难、资金回流慢等难题都困扰着张成枭。最艰难的时候,张成枭和张宁一天工作近14个小时,日营业额却只有几百元,远远不够开支。
“那时候我们俩守在店里,要是一天营业额能超过四位数,晚上就会出去吃饭庆祝。”张宁笑着说。
资金和经验不足,是年轻创业者最普遍的难题。张成枭坦言,第一年几乎没有想到利用政策支持,直到第二年才开始系统了解并申请。“现在有了租金补贴、创业贷款贴息、大学生回乡创业补贴和社保补贴,压力明显小多了。”
政策的支持让他们能够更加专注于产品和服务。两人将店铺定位为“社区面包店”,主打与客人的深度交流。服务方面,两位主理人全天都在店里,客人有任何问题都能直接对接,无需通过前台客服。产品方面,他们坚持全品类策略,紧跟当下潮流、保障纯正风味,包括日式面包、碱水面包、丹麦起酥,以及现在很多人喜欢的低油低糖欧包。这种贴心的服务赢得了顾客的认可。
“客人买多了就成了熟客,之后我们的关系就像朋友一样。他们认可我们,还会自发送锦旗或奖状。”张宁笑着说。对于未来的发展,两个面包青年将继续走社区化路线,把眼前的小店经营好,用服务和产品品质维护好自己的客群。
政府培沃土
学子逐梦潮城
两位年轻人的创业故事,只是海宁支持青年创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海宁持续优化青年创业生态,吸引一批批大学生带着知识与梦想返乡,在多元赛道上绽放光彩,形成“人才回流—创业创新—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浙江理工大学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的朱晓雨,怀揣“传统刺绣+现代服饰”的创意回到海宁创业。她凭借海宁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申请到创业补贴租下工作室,后又在“潮起东方?赢在海宁”创业大赛中脱颖而出,获得项目扶持资金。如今,其原创服饰品牌发展势头强劲,在时尚创业领域崭露头角。浙江农林大学的王浩,投身海宁乡村创办生态农场,不仅农场经营蒸蒸日上,还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和一个个返乡创业大学生相对应的是,海宁持续迭代升级的人才政策。今年5月,海宁又推出加快集聚青年人才三十条,鼓励各类青年人才来海宁创业就业。对来海宁创业且毕业五年内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贷款、贴息补助、社保补助、创业场地租金补助;对经认定的“青年小店”给予3000-5000元焕新基金支持和创业指导,并提供优惠利率创业贷款;定期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落地……各项政策推动青年创业百花齐放,也勾勒了大学生多元发展的图景。
■记者 吴含嫣
当1999年出生的张泽邦带着生物菌丝项目从美国硕士毕业回国时,他的创业地图上只有一个坐标——海宁。而00后张成枭在旅游日语专业毕业后,选择在海宁九虎路开起“黑土面包”店,把烘焙香飘进社区。如今在海宁,越来越多像他们一样的年轻人选择归“潮”,在科技研发的实验室里、在烟火气的社区店铺中,把梦想的种子种进家乡的沃土。
张泽邦。
张成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