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林佳冰 通讯员 杜志鹃 何亚萍
本报讯 近年来,内生项目成为我市抓经济工作的高频词汇,也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何为内生项目?即本地企业再投资的项目。
在长安的浙江华曜精密科技生产基地项目建设现场,工程车往来穿梭,施工机械轰鸣交响,一派火热景象。该项目总投资52亿元,分三期实施,主要生产超薄柔性玻璃和智能头显设备等,满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06亿元。“项目去年6月签约,预计明年底前一期就能够投产。”浙江华曜精密科技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吕航说。
早在2023年,长安就通过“基金招商”,结识并落地了莲偶科技项目。去年4月,莲偶科技—海宁数字产业园项目签约落地,长安优质的服务让企业赞不绝口,并选择再次投资,华曜精密项目由此诞生。项目落地扎根、再生根,背后是海宁贯穿始终的“顶格服务”。
今年以来,海宁锚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坚持“项目为王”,开展“生根计划”,高质量抓项目、高效率抓推进,加速项目高效落地,全力推动制造业投资稳进提质。数据显示,1-7月,全市完成制造业投资144.04亿元,同比增长17.8%,总量与增速分居嘉兴第一、第二。
在项目招引与培育上,海宁跳出“被动等项目”的传统模式,构建起精准化、多元化的项目攻坚体系。通过建立“2371”招商机制,市、镇(街)、重点平台与驻外团队协同联动,产业链招商、科技招商、基金招商等多模式并行,精准对接“241”产业集群上下游需求。更值得关注的是,海宁创新“租赁招商”模式,为优质项目落地开辟“快车道”。
比如理想晶延海宁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1亿元,新建厂房周期久、难度高,通过先行租赁ESR易商海宁智能制造产业园厂房,仅用2个月时间便让闲置厂房焕新生,当年即“长”出5.8亿元产值。
与此同时,海宁亦深知存量企业是发展的“压舱石”,聚焦链主型、专精特新企业,鼓励其围绕强链补链延链扩大投资。扎根海宁近40年的宏达高科,采用混合产业用地模式签约实施产业化升级项目,既巩固传统纺织产业优势,又布局新兴碳纤维产业,生动诠释了“传统与新兴双轮驱动”的发展新格局。
要素保障是项目落地的“生命线”,海宁以创新思维破解土地、空间、资金等要素制约,为项目建设筑牢根基。比如,在土地利用上,海宁紧扣“增存挂钩”政策,通过低效工业用地整治、创新产业用地混合利用,让“沉睡”土地焕发新活力,1-7月全市出让工业用地2226.2亩,同比增长96.5%。
如果说项目攻坚是“动力源”、要素保障是“压舱石”,那么长效机制构建就是推动项目持续加速的“加速器”。海宁从服务、监管、流程三方面发力,构建起全周期、全方位的项目推进体系。
在服务层面,出台《关于加快推动工业用地项目高效落地的指导意见》,累计梳理7部门27项工作流程,对照“一项目一推进表”,1-7月,182个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完成投资105.7亿元,完成率居嘉兴第一;在监管层面,创新搭建工业项目“标准地”履约监管数字化平台,将投资强度、税收、能耗等指标纳入动态监管,目前522个项目纳入监管,出库率达65.94%,以精准监管确保项目“落地即达标”;在流程层面,以打造最优营商环境为目标,推行“项目招引靠前服务、材料容缺受理、审批两审合一”,用流程优化打通项目推进“堵点”。
内生项目纷至沓来。总投资50亿元,浙江联鑫板材科技有限公司的年产150万吨汽车板及150万吨高端家电板项目于6月30日顺利签约;扎根黄湾15载的万凯新材料,其全资子公司浙江万凯耀能总投资10.3亿元的万凯热电联产项目签约甫定,文件“墨迹犹新”;成立13年的浙江六合实业有限公司再度落子长安——总投资1.02亿元的“年新增100万套电子驻车制动器项目”正全速推进……
从“项目落地”到“产业生根”,从“要素保障”到“机制创新”,海宁“生根计划”的实践,不仅是对“项目为王”理念的深化,更是对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探索。
当前,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海宁以制度创新破解发展难题,以精准服务激活市场活力,让一个个项目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未来,随着“生根计划”的持续推进,海宁必将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