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海宁日报

乘轮船

日期:09-13
字号:
版面:第a0012版:悦读       上一篇    下一篇

■项伟

以前的硖石轮船码头在米市街,客运和货运联在一起,南货北客。据说这里在清朝末年就有码头,有几十年的历史。为何在此建码头?米市街中段,面对小荡,市河相对宽阔,有比较宽大的河埠,便于停靠船舶,又不影响船舶通行,所以是理想的码头港湾。

我家住在米市街上,在最南端,沿着米市街去乘轮船,由于米市街大部分路段是房中暗弄堂,或者廊下街,或者大房檐,雨天不用撑伞。往北走,走过煤场、石灰行、水果批发部,走过石灰桥——一座宽约1.5米的平板石桥,与西南河街上的小瑶桥平行,随即是货运码头。然而穿过几个门面,却是客运轮船码头。

那时公路不发达,从硖石通往各乡镇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轮船,也没有几条航线,不足十条。轮船码头是岸壁式混凝土轮船码头,比较狭小、简陋,南面是售票窗口,北面就是上船通道。去乘轮船的时候,一般都是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把弄堂挤得水泄不通。北面的“大石砣”公用码头通道,连接西南河街,相对较宽,是旅客汇集和疏散的主要道路,两侧米市街是次要的通道。

在敞开的候船大厅排队检票,旅客你挤我拥。我经常坐盐官班轮船,去外婆家。只听服务员会喊:“去盐官的旅客请注意,现在开始检票。沿途经过的码头,有伊桥、张店、庆云、斜桥、徐步桥、伍家板桥、郭店、盐官。”再重复地喊。

那时的客轮,比较小,先到先坐。内仓,靠窗有两排长条板凳,中间有背靠背两排长条板凳。外室,内仓板上,旅客盘腿而坐,或者坐在边上,没有遮挡。所以天气不好和下雨风大的时候,要抢着坐内仓。

买船票,大多数是明确买硖石或者盐官的票。也有老人去盐官,说是买去海宁的票,就像我外婆。我外婆说买去海宁的票,售票员会给去盐官的票,可能是盐官做过县城的关系。当时从硖石去盐官,乘轮船需要三个小时左右,每天上下午各一班,两只轮船对开,总有一只轮船要在盐官北门口过夜。所以船员很辛苦,需要轮班在船上过夜。旅客一般当天是赶不回的,除非简单办事,跟着原班轮船返回。

那时物资紧张,买菜也坐船。像邻居坐船去伊桥买鱼,伊桥有个水产大队,有时能买到鱼。

1964年,客运轮船码头搬迁到塘桥外,新建的轮船码头比较大,一长排码头,可以同时停靠十多艘客船,每天的航班也有所增多。还记得,硖石至盐官班轮船升级,我去乘坐第一艘钢制“百灵”号客轮,船头高大漂亮,船舱几乎大了一倍。宽敞了,坐着舒服,速度也加快了。

不过,当时乘轮船还需要打听,这班轮船开不开?开到什么位置?比如从硖石去盐官的航班,在旱季的时候,郭店至盐官的河道水位低,轮船到了郭店就过不去了,就成了硖石至郭店的航班。于是,旅客只能从郭店步行到盐官,我就走过几次。塘河岸边,长长的一行人,蛇行几里路,热闹喧哗着走向盐官。

去盐官也可以从长安走,先乘火车到长安,再乘长安至盐官的轮船。然而,那时火车可能会晚点,信息又不畅通,可能会误了轮船的启航时间,没有轮船可乘,只能步行到盐官。有一次,我也因火车晚点误了乘轮船时间,只能沿着塘河,走到盐官。

现在,公路四通八达,汽车遍地都是,在海宁,乘轮船出行成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