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月梅
蒋百里的生平,以1913年6月18日凌晨,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全校师生面前的举枪自杀而奏下人生最烈的强音。
那一天,师生们眼中的蒋校长,一身黄呢军装,神色凛然,直立在尚武堂的台阶上。在以低沉的语调作告别演说后,猝不及防,掏出手枪,朝着自己的胸膛开了一枪。这一枪划破寂静,震裂长空,惊动朝野。一时间舆论大哗,质询北洋政府的急电如利剑一样射来。令人啧啧称奇的是,子弹居然偏离心脏,擦伤肺部,从肋骨穿出,保住了一条性命。从此之后,蒋百里的人格精神愈加彰显,保定军校不论前期后期的学生,一致拥护他、爱戴他,“蒋老师”三字成为保定生对蒋百里的普遍称呼。
蒋百里自从留学日本后,即感日本军国主义之汹汹气势,回国后即以祖国国防建设为己任。待到1912年底,袁世凯有意聘任他担任保定军校校长时,他欣然接受了这梦寐以求的差事,自信以自己的学识与能力,必能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上任伊始,他集中全校师生讲话,便以决绝的语气表明了“不成功,则成仁”的决心,并且许下:“将来治军,能训练出最精锐良好的军队。我必当献身这一任务,实践斯言!万一不致!当自戕以谢天下!”一言成诺,半年后竟真有开枪殉职之举。
保定军校开办于1912年七八月间。开办伊始,因原校长因循守旧,闹出不少风潮,惊动总统府。学校急切需要一个富有感召力并熟谙近代军事理论和军事教育的新校长来整顿校务,振刷精神。在此背景下,文武兼具、英才卓荦的蒋百里被顺利举荐。蒋百里上任不到半年,全力整顿校务和校风,不数月,士心翕服,教育猛进;校风丕变,壁垒一新。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蒋百里自杀的起因,据说是他花很大精力制订的一份扩建军校的计划,受到北洋政府陆军部段祺瑞一派的刁难与掣肘,他痛感政府不能作为,为承担校长失信的责任,遂决定以死明志。王夫之云:“士守不辱之节,不幸而至于死,且岳立海腾以昭天下之大义。”这样的生命观,是何其决绝与刚烈!
对于普通人来说,人生苦痛,为有生死。然而人正因为有死,也才显出生的意义,人若无死,与草木土石何异。既然人生逃不了死,乃千方百计求长寿,以求“眼耳鼻舌身意”最大的福分,此亦无可厚非,但这是普通人的生命观。对于具有君子人格的大人物则不然,他们心有民胞物与之怀,便有拯救社会之气概。
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孟子曰:“舍生取义!”到了圣人这里,人的生命,乃是求完成其德性、任务与使命。因为有死,就得有人生之完成;人生的使命与任务若已完成,则死而无憾。人生的使命通过完成职责去推动事业,人类社会浩浩洪流般的事业,需要人类群体的共同完成,而每个人的职责,则可以通过志愿完成。职责已尽,则随时可死;万一职责难尽,若是能以快捷之死尽职责,也在所不惜,这便是道义之死,在死的瞬间完成人生的使命。军人临战场,随时可死,死有时候就意味着军人职责的完成,这便是军人的道德,它昭示了人生以在随时可死中来完成人格的一种标准示范。
蒋百里以自杀来维护武德,为天下人树立了恪守承诺,勇于负责的榜样,令世人看到的是人格的峻立,气节的超拔,职责的担当,以及忿军事之不可为的爱国激情。
蒋百里自杀前,将全校师生集中于操练场。他最后的演说,勉励学生要鼓起精神来担当国家未来的大任。那么,他随即的举枪自杀,不是悲观,更不是厌世或绝望,乃是对全校师生的“最后一次”生命教育:军人天生的职责是维护军人的道义,若道义受损,则不惜以牺牲生命来拯救。而宏远的事业,有待于年轻一代在继承道义中去继续拼搏。呜呼!这是何等的正气与凛然!向世人演绎的是君子人格最核心的生命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