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海宁日报

曾经的袁花第一桥

日期:09-13
字号:
版面:第a0011版:紫微山       上一篇    下一篇

■贺金虎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袁花镇北三里处的袁硖港上,曾矗立着一座高大坚固的东西向单孔斗门大石桥,它可以与镇上大名鼎鼎的黄道桥媲美。该桥跨度约30米,高地面约3.5米,桥面宽约3米,桥门直径约7米,东西两侧上下桥约各有十八级台阶。站在桥顶平台,可与镇上的黄道桥相互对望,还能远眺硖石东山的智标塔,它就是名扬袁花的大虹桥,也是袁花人常说的“崭断龙桥,血水淌到虹桥”的地方。

大虹桥确实高大坚固,原袁硖港上,可乘100余人的大铁驳客运轮船穿行了几十年安然无恙。据当年袁硖线一客轮机管师张鹤松(夹山村人)老人介绍:“大虹桥非常牢固,即便不小心碰擦一下也无大碍。”又据红新村潘建锭等人介绍:“当年侵华日军为了切断港的东西来往,日军飞机曾向该桥扔下了几枚航空炸弹,结果也只留下了碗口大几个坑。”此桥真可谓雷打不动,坚不可摧,足见当年袁花工匠们精湛的建桥技术和精良的建桥材料。

那么是谁建造了这么一座高大坚固的大虹桥?是政府建造还是个人建造?又建于何时?

经采访及史料核实,大虹桥建于1934年,与杭州的钱江一桥同年开工,第二年竣工使用。1984年因拓宽河道,曾用炸药爆破拆除,在历史的长河中存在了五十年。

建桥者是一位县长,乃今红新村潘家场人,民国期间曾担任过平湖县、嘉定县、上海县县长的潘永山,又名潘忠甲(约生卒于1895—1967)。新中国成立前,他在上海还开有一家规模较大的“大陆印染厂”,袁花镇原红桥村(红新村)好多村民曾在该厂工作过。

据《上海旧政权建置志》记载,1933年10月—1935年7月,潘永山担任上海县县长。他上任后,号召大家要古道热肠,行善积德,多做好事。并自己带头,为家乡袁花建设一座大虹桥,改善两岸百姓来往。

建桥之中,还蕴含了一则潘永山勤政务实的故事。上海县的乡绅官员们,得知潘永山要为家乡建设一座大虹桥,纷纷要分忧捐款。一时间,有的送来三十元大洋,有的送来五十元大洋,有的提供了设计人员等。据说光捐赠银元就达上万个,潘永山叫人一一造册记录,暂作保管。一年之后,他邀请了上海县的一些政府工作人员和乡绅代表,来袁花参观已竣工的大虹桥。来客们参观完大虹桥后,都赞誉潘县长新桥建得好,建得快,为桑梓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

回上海后,潘县长开了一个专题会,交代三件事:一是再次希望大家要为老百姓多办实事,多做好事;二是建大虹桥的钱,全由他自己开办的大陆印染厂支付,不接受大家的捐款;三是退回所有捐款,请大家去造福地方百姓。后来,捐款者一致商定,捐款留给县政府,由县政府发给全县贫困百姓,此善举又得到全县百姓的一片赞誉。据传,潘永山在平湖、嘉定任职期间,也曾自己出资建造了多座凉亭等公益设施。

那么,为何要把大虹桥称为“袁花第一桥”呢?据说,当时在建造该桥时,潘永山确实不作秀,不作假,用上了货真价实的高档材料。三五米长的大条石,又粗又长的桥桩木,进口钢筋、钢管,一桶桶如今天柴油桶大的日本产铁桶包装水泥等全由上海购来。在施工上也是精益求精,为使该桥建得牢固永久,从河东至河西全河打满木桩(那年正好河干),两边桥墩用大条石加水泥叠砌,中间又灌上水泥混凝土,两边的上下桥踏步全用整块长条石铺设,七八米跨度的桥顶平面,全部采用进口的钢筋混凝土浇制,厚度达四五十厘米,下面还架有三根大梁,桥顶两边的栏杆,采用直径粗达十多厘米的进口无缝钢管及石柱做成。这些材料在今日看来不算特别,随处可见,但在当时建筑材料紧缺的年代,实属稀有物资。

大虹桥竣工后,潘永山又请了当时上海著名书画家王震,书写了“大虹桥”三个刚劲有力的大字,镌刻在桥梁南北两边。黑色粗壮自右到左的三个馆阁体阳刻大字,让很多老人至今仍记忆犹新。

在笔者采访时,很多老人都十分自豪地说,大虹桥在设计、施工、用料等方面都非同一般。在用料上,当时海宁县除了铁路桥以外,是第一座用进口水泥(俗称洋灰)、进口钢材(俗称洋元)、进口无缝钢管(俗称洋管子)的桥梁,建桥者又是一位自掏腰包的县长,堪称“海宁第一桥”。如今来看,“海宁第一桥”尚不敢确定,“袁花第一桥”应是名至实归。就无缝钢管在当年也是弥足珍贵,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故在1958年袁花办酒厂时,锅炉上缺无缝钢管,就将大虹桥上的钢管置换下来,用到了锅炉上。

县长建虹桥,历经五十年;浓厚桑梓情,美名留至今。原大虹桥虽已远去,但他留下的记忆和故事,永远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