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菁
自南朝齐顾欢以后,时间又过了大约一百年,到了南朝梁(502-557),海宁又出了一位“硕学通儒”式的人物——顾越。
顾越(493-569),字允南、思南,吴郡盐官(今海宁皇冈)人。海宁皇冈位于钱塘江以北,马桥以南,东临黄湾,西邻县城盐官,是一片世外桃源式区域。元朝的刘伯温、明朝的贡师泰都认为此处风水极佳,刘伯温称其为“龙回虎奔,凤凰展屏”之地,皇冈也是海宁书院的发祥地。顾氏本是三国东吴时期的吴郡望族,自孙权手下两位大臣顾雍、顾徽兄弟把家族、产业迁居海宁后,海宁顾氏家族渐渐形成,并成为海宁最早的望族之一。南朝时期的顾欢、顾越便是其家族后裔。据管元耀《海昌胜迹志》载:“今皇冈北,尚有顾家亭及南顾、中顾、北顾三桥,皆以顾得名,盖其旧里也。”
顾越时期的皇冈已经有了乡校。《南史》顾越传记载:“顾越,所居新阪皇冈,世有乡校,由是顾氏多儒学焉。”顾越的家境较顾欢优越,其祖父辈均为南朝陈、梁时期的官宦。祖父顾道望,曾任散骑侍郎,父亲是梁王护军司马、豫章王府咨议参军。祖父曾在家乡皇冈建有别业,深墙大院,书声悠悠。其子孙有专门教授传道授业。清朝诗人吴敦有《访顾散骑宅》诗:
依然落日照皇冈,家世燃松旧草堂。
舍寺今同干子宅,传经昔号郑公乡。
龙楼调护怀簪笔,虎阜风骚溯瓣香。
南史儒林谁继起,羡他著述访欧王。
良好的家传儒学及教育环境,再加上顾越天资聪慧,自幼便打下了扎实的儒学基础。少年时期的顾越即随父游学都下,凡遇通儒硕学,一定登门拜访,求学问疑,相与讨论而不知疲倦。顾越勤奋刻苦,聪明好学,有辩论之才,讲《毛氏诗》,能旁通不同的义理。当时东阳的龚孟舒也研究《毛氏诗》,对他极为佩服。南朝梁元帝在江州时,对他很看重,亲自向他讨教学问。梁武帝时,顾越官至浔阳郡丞,入仕为扬州议曹史,兼太子左率丞。顾越精通义理,天文历算、音律图纬无所不晓,尤其擅长立论,梁太子詹事周慕名与之相交,便极为欣赏,把自己的两个侄子弘正、弘值托付给他,跟他一起游学。由于学识渊博,顾越和当时会稽的贺文发一起被梁南平王萧伟看重,纳为宾客,于是顾越与贺文发两人从此名满都门。
顾越的才能得到了朝廷的重视,不久被任命为《五经》博士。绍泰元年(555),升为国子博士。世祖即位,任始兴王谘议参军,侍东宫读书。世祖因顾越年事已高,对他很厚待,任命他为给事黄门侍郎,兼国子博士,侍东宫读书之职不变,又任命为通直散骑常侍、中书舍人。当时朝廷处于初创阶段,有许多疑难问题,顾欢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被采纳。后废帝继位,由宣帝辅政,有人向宣帝进谗言,说顾越有图谋不轨之心,因此而遭免职。返乡后的顾越著书立说,教书育人。著有《丧服义疏》《毛诗义疏》《老子义疏》《孝经义疏》等四十余卷,诗、颂、碑志、笺、表凡二百余篇,《两唐书志》二卷。
南朝陈太建元年(569),顾越去世,时年七十八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