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海宁日报

方寸间留住老底子的工业与文化记忆

日期:09-13
字号:
版面:第a0009版:海宁潮       上一篇    下一篇

岳健收藏的海宁啤酒商标。

■记者 李怡垚

一张张泛黄的啤酒商标,在收藏爱好者岳健手中被轻轻摊开,如同展开一段段被封存的时光。这些印着“鹃湖”“天乐”字样的纸质标签,不仅承载着上世纪80年代海宁工业的发展印记,更封存了那个时代的市井烟火与人文温度。

岳健出生于1960年,虽在平湖长大,却因为母亲是海宁硖石人,自幼便常往返于两地。他笑称自己是“半个海宁人”,语气里洋溢着对这片土地深切的自豪与眷恋。对他而言,这些啤酒商标从不是简单的纸片,而是通往故乡记忆与地方历史的一把钥匙。每一枚商标背后,都是一段时光、一种滋味,也是一个时代的回响。

岳健与啤酒商标的缘分,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书信时代”。

彼时,他通过书信与各地藏友交流收藏心得,逐渐聚焦于啤酒商标这一独特领域。一次与海宁收藏圈友人的通信中,对方提及本地啤酒商标的独特性,勾起了他的兴趣。

“那时候没有网络,全靠写信交流藏品。”岳健回忆道,“平湖的报纸、地图,海宁的啤酒商标,都是我们互通的‘宝贝’。”而在这些纸质信笺往来的背后,更有一份亲情的牵引悄悄影响着他的收藏轨迹。

岳健的母亲是海宁硖石河西街人。虽然自幼在平湖长大,但寒暑假岳健常常乘坐火车、轮船来到海宁外婆家度过。西山公园、东山宝塔、惠力寺、干河街、茅桥、新华书店……这些地方承载了他深厚的童年记忆与情感。

渐渐地,岳健发现自己最钟情的,正是那些印着“鹃湖”和“天乐”字样的海宁本土啤酒商标。

每年春节,他都会从平湖到海宁拜年。“舅舅、舅妈、表妹知道我收藏这些,都会特意留意本地销售的啤酒,为我保留标签。” 岳健说,“海宁产”的啤酒商标成了他收藏中最具温度的部分,每一枚背后,不仅是团圆的味道,更是一座城市的生活印记。

如今,每当看到“鹃湖”“天乐”商标上那熟悉的地名与图案,岳健总能想起童年记忆里的海宁:“这不仅是收藏,更是对一份乡愁的守护。”

一湖一潮 见证变迁

商标背后的工业与文化印记

在岳健的收藏册中,共保存了18种“鹃湖”啤酒商标和33种“天乐”啤酒商标,它们均出自早已消失的海宁本土啤酒厂,成为一段往昔岁月的实物见证。

“这些商标的设计大多借鉴了当年流行的青岛啤酒风格,却在图案与取名中,隐藏着海宁工业发展的独特印记。”他介绍,海宁啤酒厂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工人路,“鹃湖”啤酒正是该厂的代表产品。

而“鹃湖”其名,更埋藏着深厚的地域文化渊源。它源自海宁历史上的一片著名湖泊,为了弄清“鹃湖”名称的来历,岳健不仅多方询问长辈,还翻阅古代诗篇寻觅线索。“很多老海宁人也说不清原来的鹃湖确切在哪儿,但古诗里却留下了赞美它的语句。”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以《登西山望硖石湖》一诗赞美其景。在这首诗中,白居易描绘的硖石湖,便是如今我们所熟知的鹃湖的最初印记。尽管原址已被岁月湮没,如今的鹃湖已在异地重建,但文化记忆却借由这一方商标得以延续。岳健感慨道:“‘鹃湖’啤酒这个名字取得特别好,它延续的是一种地方文化的历史记忆。”

“天乐”啤酒则出自斜桥的海宁酒厂。其商标设计通常融入了“天下奇观”海宁潮的图案,突出鲜明的地域特色。这一张张商标,也默默见证了企业几次重要的更名与改制。从海宁天乐啤酒厂,到杭州啤酒厂海宁联合厂,再到海宁东亚啤酒厂,它们如同一页页工业档案,记录着时代前进的涟漪。

方寸之间 守忆传新

让老商标的故事“活”起来

“啤酒在当时可以说是‘奢侈品’,就连上海的啤酒都很难买到。海宁能有自己的啤酒厂,市民们心中都特别自豪。”岳健回忆道。这份自豪,是独属于海宁人的集体记忆,也沉淀在每一张商标的细节之中。

“那个年代几乎没有电脑设计,这些标签靠的是真功夫。”岳健告诉记者,纸张的质感、色彩的搭配、字体的勾勒,都承载着那个年代的审美与设计的温度。

这些商标,远远不只是工业生产的产物,更是一种时代精神的象征。岳健特别提到,当时海宁啤酒厂还推出过“中国女士啤酒”,酒精度低、口感温和,堪称当时的“创新之作”;之后又研制“阿波罗啤酒”,以“科技”之名呼应时代浪潮。“当时经济还不是很发达,但海宁啤酒厂的理念却相当前卫,敢想敢做,正是海宁精神的体现。”

如今,岳健带着他的收藏,参加海宁举办的“物载时光 潮城趣藏”市民收藏展。他希望这些小小的纸片,能够让更多海宁年轻人了解家乡曾经的故事。“啤酒商标虽小,但上面写满的是海宁的水、海宁的潮、海宁的老底子文化。”他说,“这些不该被遗忘,而应成为城市记忆的一部分,持续向后人诉说。”

一张商标,一段历史,一份情怀。岳健持之以恒的守护,让这些小小的纸片,跨越时光,重新散发温度,也成为海宁这座城市文化记忆的珍贵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