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程石冰 通讯员 付赛红
为响应国家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号召,浙江开放大学海宁学院(海宁市社区学院)(以下简称:海宁学院)自2024年起全面推行“1+X”证书培训项目,构建“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双轨培养体系,旨在让学生获得学历同时,更能收获多项技能证书。项目已开设救护员证、普通话证、育婴员证三大热门证书培训,累计吸引超200名学生参与。通过“理论+实操”培养,助力学生成为“专业精、技能强、适应快”的复合型人才,为海宁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新鲜血液。
“以前觉得急救离我很远,现在连手机屏保都设成急救步骤图了!”2024春大数据与会计专科的学生谭晓梅是首批通过救护员考核的学员之一。按照学院制作的《救护员考证流程》,她在“来浙学急救”小程序完成了创伤包扎、AED使用等9个模块的学习,并在考核中以满分通过。
像谭晓梅这样的学员不在少数。记者从海宁学院了解到,救护员考证培训内容涵盖了急救理论概述、心肺复苏和自动体外除颤仪的使用等实操技能。今年参加培训的76名学员不仅展现了高度的学习热情,更是在紧张而有序的培训中掌握了CPR(心肺复苏术)与AED(自动体外除颤仪)使用的关键技能。通过海宁市红十字会讲师的理论讲解与实操演示,学员们不仅理解了心肺复苏的基本原理,还亲自上手操作,体验了从判断意识、启动紧急反应系统到胸外按压、AED使用的全过程。如今,大部分学生顺利通过考核,为自己增添了一份宝贵的技能认证。
“未来我们还会继续开设救护员证培训班。每年6月报名,7月开课,只要是浙江开放大学海宁学院的学员,不论是在校生还是毕业生,都可以报名参加。”学院副院长董晓燕说。
普通话证培训:方言区学员“语言突围” 字正腔圆赢职场
2025年8月31日,学院第二期的普通话考证培训启动,20余位学员现场参与,共赴语言提升之路。在首次培训课上,学院高级讲师、普通话测试员汪清向学员系统阐释了普通话测试的国家级考试属性与职业准入价值,通过模拟测评帮助学员科学定位二甲、二乙等目标等级,并深度解析了单音节字词、多音节词语、朗读短文、命题说话四大题型评分标准。在培训过程中,教师还与学员进行了1对1诊断测评,敦促学员课后结合APP自测,形成个性化提升方案。
眼下,海宁本地的普通话培训班并不多,海宁学院推出的这个培训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缺。以小班教学、专业内容和免学费的特点,受到了不少学员的欢迎。“普通话一直是我的短板,学好了对我的交际和工作都有好处。”2023春社会工作本科学生唐辉在参加培训后,感觉自己“来对地方了”,一堂课下来,笔记记了好几页。
这样的培训不仅赢得了学员的认可,也收获了实实在在的成效。授课教师汪清表示,去年有学前教育专业的学员成功考证后去幼儿园实习,特意打电话反馈,同事和家长都夸她普通话标准。
婴幼儿发展引导员证:技能实训育英才 暖心指导促成长
“很早就想考个婴幼儿发展引导员证,本来担心培训考证费用高,没想到等来了学院的免费培训!”学生吴雅芳是培训的首批学员。
据了解,婴幼儿发展引导员证培训由海宁学院教学实践共建基地海宁卫生学校实施开展,涵盖了婴幼儿沐浴、感知活动训练等实操技能。海宁学院承担了初级婴幼儿发展引导员考证需要的各项培训费用,学员仅需支付鉴定和材料费。
实训课堂上,学员们收获满满。“老师手把手教我们‘三浴’锻炼,连水温控制都非常精确。”学员王敏展示手机里的实操视频说。当前,育婴员是“一老一小”产业的关键岗位,海宁学院的培训在对接国家职业标准的同时,又融入海宁本土育儿经验,真正做到帮助学员学以致用。
从“一纸证书”到“一身本领”,海宁学院以技能为学院未来赋能。“证书是起点,不是终点。”项目负责人、学院副院长董晓燕介绍,“我们希望通过‘1+X’模式,让学生毕业时不仅拿到学历文凭,更能掌握带得走、用得上的真技能。”
下一步,海宁学院计划新增各类技能证书培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助力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成为新时代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