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谢君 章添
本报讯 近日,长安镇首部正式出版的村志——《兴城村志》发布。这部43万字的“文化家谱”,由一群平均年龄超六十岁的老人耗时一年编纂而成。他们深入田间地头、走访耄耋乡贤,将零星记忆汇集成册,为村民留下了一部读得懂、可传承的乡村记忆。
《兴城村志》共20章,记录了兴城村的历史事件、家规家训、农耕文化等内容。编纂工作自2023年7月启动,面对村档案室原始资料匮乏、口述历史濒临失传的难题,主编孙惠风带领团队以“查、访、谈”三种方式展开抢救性挖掘。“我们查阅了村、镇、市三级档案馆共200多件资料,跑遍所有村民组走访200多人次,还通过10多次座谈会,以及不定期邀请老同志座谈交流,梳理兴城村的过往。”孙惠风介绍。
最终,团队不仅完整记录了兴城村工业、农业、文教、卫生等领域的变迁,更挖掘出“兴城老十景”、十个典故,还证实该村是春秋时期吴越相争之地。“《兴城村志》结构完整、内容全面,语言贴近百姓,作为长安镇首部出版的村志,对当地村志编撰工作有示范和借鉴意义,能推动长安镇地方志工作发展。”市档案馆副馆长滕辉评价道。
对兴城村而言,这部村志的意义远超文化保存。“过去只知道村里发展快,却不清楚先辈开渠治水、兴办教育的过往。《兴城村志》让村民尤其是年轻人重新认识了自己的根。”兴城村党委书记沈建丰生长于此,他认为,村志记载了村庄变迁与历史发展,对文化传承、凝聚村民、教育后代、推动乡村振兴都有着重大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孙惠风此前已为周王庙镇上林村、长春村等七个村编写村志。谈及坚持的原因,他表示:“现在,了解七八十年前历史的老人越来越少,我们必须有紧迫感,趁他们健在挖掘记忆、记录传承。前人创造的珍贵历史值得后代铭记,这件事有意义,我会一直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