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沟通的过程中,要掌握有礼、有理、有利、有节……”“绷带包扎要松紧适度,否则会影响血液循环……”8月28日,在海洲街道举办的保安员业务技能培训暨比武竞赛现场,两位专业讲师结合保安员工作特性,深度解读沟通的技巧、开展急救技能指导。
本次培训采用“理论授课+实操演练+竞技比武”三位一体模式,来自辖区物业公司和保安公司的50余名保安员通过系统学习与实战比拼,全面提升语言沟通、急救技能等核心能力,使日常履职更具专业性。
“以前小区里遇到点突发情况总有些手足无措,经过这次培训,现在心里有底多了。”保安员王师傅感慨道。据悉,海洲街道注重长效提升保安的服务型管理能力。在此基础上,街道总工会已连续4年开展保安员技能培训班,累计培训280余人次,不仅让保安员个人技能显著提升,更推动辖区保安行业服务水平整体提档。如今,“专业保安”成为居民心中的安心符号。
不仅如此,街道还积极为新就业群体搭建起更广阔的职业发展平台。在去年嘉兴市职工职业技能竞赛网约配送员赛项中,海洲街道选送的美团骑手周永亮凭借娴熟的技巧、精准的规划斩获第二名,被授予“嘉兴市技术操作能手”称号。其分享的“美团送餐服务法”还获评海宁市先进职业操作法,为新业态从业者树立了职业标杆。
同时,街道持续深化技能与素养双提升,常态化开展“守好红色根脉?班前十分钟”活动,利用新业态劳动者的班前休息间隙进行职工权益保护、反诈知识、道路交通安全等学习宣传活动,让大家在碎片化时间里“充电蓄能”。如今,“专业、包容”正成为海洲街道新就业群体的新标签。
破解痛点+强化规则
以便利筑牢互通互信
外卖骑手似乎总在与时间赛跑,但送餐要求的“快”和最为重要的“安”之间,偶尔会陷入难以两全的协调难题。
海洲街道从方便取餐、送餐的源头入手,通过在小区、楼宇设置便利点等形式,打通外卖配送的“最后一百米”,成为化解这种矛盾的良好实践。
“以前送小区里的订单,电动车停在门口,得步行几百米,遇上高峰期总怕超时。现在有了单车,几分钟就能到单元楼,方便多了!”8月29日上午,海洲街道新桥社区“小哥优行”爱心单车投放现场,外卖骑手李师傅解锁新车后,忍不住为这一举措点赞。
记者了解到,这是海洲街道与海宁市潮富社区服务有限公司共同创新社区治理模式的一次暖心尝试。双方深入调研骑手实际需求,在新桥社区康桥名城小区的南门、东门等3个主要门岗设置“暖心换骑点”,共计投放8辆爱心单车。骑手登记后即可免费使用,全程不超过1分钟,真正实现“随取随用、便捷换乘”,更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骑手与保安之间的理解。
爱心单车只是海洲街道构建“小哥友好生活圈”的一个缩影。今年入夏以来,街道围绕骑手需求推出的关怀举措接连不断:梨园社区为骑手打造“一人一档”专属健康档案,白漾社区启用24小时智能化工会驿站,成园社区睦邻小厨推出十元“小哥套餐”,海洲社区联合爱心企业设置“爱心冰箱”公益点……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关怀,不仅让高温下的劳动者消去暑气,更让他们在穿梭街巷时多了份安心,在参与社区治理中多了份认同,让“便利”成为连接“沟通”的纽带,筑牢了彼此互通互信的根基。
从赋能提质到关怀服务,海洲街道这一系列“暖新”行动,精准回应新就业群体需求、化解治理痛点,通过搭建平台、创新形式、做实服务,有效促进物业保安“大哥”与外卖骑手“小哥”之间的情感融合与行动协同。下一步,街道将持续聚焦新就业群体的“新”期盼,拓展服务、做实保障,以“暖新”力量凝聚治理合力,彰显基层治理的海洲担当。
■记者 俞安琦
作为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外卖骑手与时间赛跑,为城市中的你我提供极大的便利;保安员坚守岗位,为居民筑起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两者相遇,正是基层治理中“效率需求”与“管理责任”的碰撞,也因此容易滋生一些日常小摩擦。
对此,海洲街道积极应对,在夯实治理和服务基础的同时,聚焦新就业群体的精神需求与权益保障,以能力提升与关心关爱为双抓手,通过精心策划的“暖新”活动,促进保安与骑手的各自提升,架起两者之间的理解桥梁,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幸福感与融入感。
“小哥优行”爱心单车让骑手便捷换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