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海宁日报

教师闵福良“退而不休”续初心

日期:09-12
字号:
版面:第a0004版:锦绣许村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顾雨晨

近日,记者走进许村镇中心小学的乒乓球训练馆,64岁的体育教师闵福良正弯腰给乒乓球社团的学生纠正发球姿势,球拍敲击球体的清脆声响,成了校园里最动人的“乒乓旋律”。

自1979年踏上教坛,闵福良已在这所农村小学深耕体育教育46年。作为学校少儿乒乓球社的主教练,他不仅带领社团走过四十年风雨,更培育出7位国家二级运动员。如今虽已退休,却仍以返聘教师的身份,坚守在乒乓球教学一线。

时间回溯到1985年,当时许村镇中心小学还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学校,体育活动以基础体能训练为主,专项运动社团近乎空白。在一次乒乓球比赛中,闵福良看着学生因技术薄弱大比分落后,他心里又着急又不甘:“农村孩子不缺吃苦的劲头,缺的是系统训练的机会。”也就是这场失利,让他萌生了成立乒乓球社团的想法。

同年,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少儿乒乓球社正式成立。社团最初仅有闵福良一名指导教师,他一边看电视比赛学习,一边拿着笔记本记动作,再手把手教给学生,“我本身也不是乒乓球专业的,那个时候乒乓球学习机会也非常少,但是我想着既然教了,就要负责到底。”

社团成立后的十年,是最艰难的“爬坡期”。为了让孩子接触更专业的训练理念,1995年,闵福良辗转多次联系上杭州一所知名小学的乒乓球教练,最终敲定了两周一次的交流学习计划。“一开始,对方学校看我们是农村来的,训练动作也不规范,有点看不起。”闵福良说,学生们回来后心里也憋着一股劲,都表示要更加努力训练。

经过长年累月的深耕,乒乓球社团终于迎来硕果。在各类交流赛中,孩子们逐渐从“落后者”变成了“竞争者”,甚至具备了与杭州同龄优秀队伍同台竞技的实力。在历届海宁市中小学生乒乓球比赛中,学校更是连续多年稳居团体前三名。

如今,学校的乒乓球社团已步入日益成熟的发展阶段。在硬件设施上,乒乓板、发球网、捡球器等器材一应俱全。学校依托多年教学经验,还制订了一套乒乓球校本课程教材,形成了系统化的教学体系。目前,社团拥有约30名成员,学生覆盖一至六年级。“现在每天都有三个时间段供学生训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课业情况选择训练时间,很多学生一天下来要练3个小时。”闵福良说,看着越来越多孩子爱上这项运动,内心满是喜悦与自豪。

在46年的执教生涯里,闵福良用一把球拍,打开了农村学生的成长之路,用坚守诠释了教育者的初心。这颗小小的乒乓球,早已融入校园生活,成为一届又一届学生的成长底色。

闵福良教授打球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