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海宁日报

周王庙这位“孙妈妈”,你认识吗?

日期:09-11
字号:
版面:第a0007版:魅力周王庙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张洁

“孙老师,考了631!真的好开心!”高考成绩出炉的那一刻,女孩第一时间将喜讯分享给初中班主任孙林宇,言语间满是激动与感恩……这样的温暖时刻,在孙林宇33年的教学生涯中,早已不是特例。

扎根农村教育33年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周王庙镇初级中学的办公室时,总能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早已伏案工作——孙林宇老师。

1972年出生于周王庙镇的孙林宇,自1992年从湖州师范学院毕业后,便毅然返乡投身教育事业,33年来始终扎根在这片生她养她的土地上,用爱与智慧浇灌着一代又一代乡村孩子的成长梦想。

在学生眼中,孙老师有着多重“身份”。她是一起帮忙解决问题的“孙老大”,班里大小事只要找她,总能得到妥善解决;她是学生口中最漂亮的“孙漂漂”,温和的笑容、亲切的话语,让课堂充满暖意;她更是学生信赖并崇敬的“孙妈妈”,用细腻的关怀守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星星,我要做的就是让他们发出属于自己的光芒。”孙林宇坦言。为此,她从不吝啬对学生的夸奖,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会及时给予肯定,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班级里找到自己的价值与存在感。

让孩子“每天进步一点点”

“让孩子们每天进步一点点”,是孙林宇坚守至今的教学理念,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智慧。

在孙老师的数学课堂上,没有晦涩难懂的理论灌输,而是充满启发式的引导和鼓励。她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用耐心和创意化解学生对数学的恐惧,并想方设法让枯燥的数学知识“活”起来。

她会结合生活中的购物、测量等场景讲解数学知识,会在课堂上开展小组竞赛、学生抢答等活动,会布置实践类、探究类作业代替传统的题海训练。更令人感动的是,她会想尽办法鼓励学生的各种创意:让学生当“小老师”体验教学相长的乐趣;作业“五星级”评比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甚至创新地给考试不及格的同学“借分”,给予他们进步的空间和希望。

这种扎实而创新的教学方式,赢得了学生们的尊重与肯定,也结出了教学生涯的累累硕果:高级教师、优秀骨干教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先进个人,5次镇或校级优秀党员,15篇论文、案例在海宁市级及以上评比中获奖,其中1篇发表于《海宁教育》杂志;参与三个海宁市立项课题;在各类学科竞赛(命题、解题、说题、微课等)中屡获佳绩……

将关爱融入学生日常生活

孙林宇的教育情怀不仅体现在教学上,更融入对学生的点滴关爱中。33年来,她20余次获评校级先进工作者或优秀班主任,这个数字背后是她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与付出。

她记得每位学生的特点,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心系他们的身心健康。在学生眼中,孙老师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老师,更是可以倾诉心声的“孙妈妈”。

有一年,班上迎来了一名听力受损的男孩,入学数学考试只得了26分。面对这个基础薄弱、略显自卑的孩子,孙林宇利用课余时间为其单独辅导,调整教学方法,用更大的耐心与更细致的讲解帮他攻克难点。三年后,这名男孩在中考数学中取得了82分的好成绩,成功迈入理想高中的大门。

有一年,班上的一名单亲家庭女孩,因缺少父母陪伴患上了抑郁症。孙林宇通过家访得知后,主动把孩子接到家中辅导作业、陪伴聊天,用母亲般的关怀驱散女孩心中的阴霾,重燃生活希望,助其顺利考入心仪大学。

“孙老师对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无微不至,天冷了提醒我们多穿点,别冻着,放学回家了嘱咐我们路上要小心。”“听到我们说饿了,孙老师就会变魔术似的拿出饼干、巧克力之类食物,她就像是我们的妈妈一样爱护着我们!”……翻阅历届学生给她的评语,真情流露,可见一斑。

这种全身心的付出,也让她收获了海宁市“事业家庭兼顾型”先进个人、海宁市师德建设先进个人、海宁市学校卫生工作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实现了事业与家庭的完美平衡。

继续做农村教育“摆渡人“

日前,在融情桑梓兴教育 砥砺前行创未来——周王庙镇2025年教育发展大会暨教师节庆祝活动中,孙林宇获评“桑梓引领者”。这份荣誉,是对她33年扎根农村教育、默默奉献的最好褒奖。

三十三年风雨路,一颗初心从未改。如今虽已临近退休,孙林宇依然每天早出晚归,备课到深夜是常态,带教年轻老师更是倾囊相授。

“只要站在讲台上,看到孩子们眼里的光,就觉得浑身有劲儿。”她说,“‘桑梓引领者’这份荣誉,提醒我要继续做好农村教育的‘摆渡人’,让更多孩子从这里出发,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空闲时,孙林宇最爱翻看手机相册,里面装满了学生们的照片,有外出采风时的笑脸,有军训时的身影,有毕业季的合影……每张照片都记录着她与学生们的温暖时光。

“如果人生重来一次,我依然会选择做老师,依然会选择回到周王庙,陪伴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孙林宇笑着说道,目光坚定而温柔。

孙林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