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强。
■记者 朱天宇
“从熟悉的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来到长安,从零开始搭建起一个新平台,这两年多,我和团队见证了一块块光学镜片的诞生,也见证了一个产业在长安的扎根。”在海宁高新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高研院)的光学加工车间里,张强正在打磨着一片光学镜片,镜片反射的光斑映出了这位光学工匠的奋斗轨迹。
今年36岁的张强是吉林长春人,有着15年光学镜片加工经验,如今是高研院光学镜片加工项目全流程负责人。
从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长春光机所)的生产团队带头人,到高研院的创始骨干,从带技术闯荡到举家扎根长安,他的故事,是长安引才、育才、留才的生动缩影,更是一位技术人才在新赛道上“追光逐梦”的真实写照。
“我学的是数控专业,从事光学镜片加工算是‘跨界’。”回忆起入行经历,张强笑着说。
大学毕业后,他进入长春光机所下属的光学加工中心,从最基础的镜片打磨学起。“那时候,很多高端加工设备都被国外技术封锁,要加工一片200毫米口径的光学镜片,只能靠手工反复研磨,一天下来手臂都抬不起来,一片镜片往往要打磨抛光数个月甚至半年。”
大口径的光学镜片主要用于航空航天、天文、气象、观测、勘探等领域,对镜片的加工精度要求非常高,通常需要精确到纳米级,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五千分之一。
张强还记得,刚入行时,师傅告诉他:“光学镜片加工是‘走钢丝’,生产周期长、加工风险高,再加上光学玻璃是脆性材料,每天都要用金属工具直接接触镜面打磨抛光,稍微有磕碰,整个镜片就可能报废。”
为了练出“手感”,他常常泡在车间里,对着镜片观察纹路、研究镜面反射率、调整研磨角度,练习打磨,一练就是一整天。经过十多年的学习,张强从学徒成长为生产团队带头人,不仅练就了手工抛光纳米级镜片的绝技,更养成了“零容错”的工作态度。
“光学元件都是定制化的,一旦出错,不仅镜片会报废,更可能影响一颗航天卫星发射的时间。”张强说,正是这份严谨,让他和团队来长安创业时,少走了许多弯路。
千里赴长安
做“从0到1”的创始骨干
2022年9月,张强第一次来长安考察,“镇里找到我,说决心要做一流的光学加工平台,缺技术、缺团队,问我愿不愿意来闯一闯。”
长安的“诚意”让张强动了心:一是这里的设备论证很扎实,瞄准的是国内领先的光学加工技术,与我的研究方向很契合;二是长安的营商环境和人才政策,让我们看到了希望。“长安不仅给我和同事们进行‘产业紧缺人才’认定,还提供了人才补贴、子女入学等一系列保障,这种被重视的感觉,让我有了‘放手一搏’的勇气。”
2023年1月,张强作为创始骨干正式入职高研院,“我们从论证设备、规划生产线开始,一点点搭建平台、招引培养本土人才。”
张强记得,为了赶在当年7月前启动首批生产任务,他和同事们白天跑设备厂家,晚上就在临时办公室画生产线布局图,一天到晚连轴转,“大伙都干劲十足,想着要在长安闯出一番事业。”
最让张强记忆犹新的,是高研院第一个大口径光学玻璃加工项目——中山大学新一代地基近红外天文望远镜任务。张强带领团队负责主镜、次镜、三镜的光学加工实施方案、基于计算全息的补偿器检测方案以及光学镀膜等工作。
作为大口径地基红外天文望远镜,该项目相机通光孔径需达800毫米,单镜加工精度要求优于20纳米。
“当时设备还未完全到位,人手也严重不足。”为了尽快完成任务,张强和徒弟时杨二人全身心扑在项目上,日夜轮替开展精细加工,仅用时三个多月便完成了项目交付,成为高研院首个“标杆项目”。“当对方说,没想到海宁能做出这么大口径、高精度的镜片时,我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张强说。
传帮带教
为本土培养光学人才
“光学加工行业,需要高端的设备,更需要脚踏实地的人才。”在张强看来,自己的奋斗不仅是为了个人,更是为了在长安培养起一支本土化的光学镜片加工团队,让光学镜片加工技术在海宁扎根。
目前,高研院与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都建立了校企合作,“我们把车间变成‘教室’,让应届毕业生前来参观实训,接触光学镜片加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行业的储备人才。”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张强带领的光学镜片加工团队已经由最初的4人发展至25人,其中有不少本地员工。
“今年,我们还计划和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开展进一步合作,联合培养光学镜片加工领域本土人才。”张强说,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年轻人加入光学加工行业,让海宁成为长三角地区的光学镜片加工人才高地。
逐梦新赛道
向“更高精度”发起挑战
“光学镜片加工没有终点,我们永远在追求更高的品质。”如今,张强和团队正在攻克激光器光学元件超光滑“零瑕疵”加工技术。
“激光器对镜片的表面光洁度要求极高,不能有一点划伤,好比一座百米水电站不允许有一毫米的漏水点,水压过大会从漏水点开始决堤,发生在镜面上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张强说,目前国内能加工超光滑镜面的团队屈指可数,他和团队已经花了半年多时间进行理论验证和实验,明年有望突破这一技术难题。
在高研院的车间里,一台台先进的光学元件加工设备正在满负荷运转。张强介绍,随着国家对光学产业的扶持和国际局势的变化,光学镜片加工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们想抓住这个机会,在长安做出更多‘国之重器’。”
从吉林长春到海宁长安,从“跨界学徒”到“行业专家”,张强的奋斗故事还在继续。
“未来,我们希望能在长安建成国内领先的光学镜片加工平台,培养一支本土化的核心团队,让长安的光学镜片加工技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张强说,他会一直坚守在光学镜片加工车间里,因为里面有他的梦想,有他的家,更有他奋斗的意义。
夕阳下,张强又回到了正在加工的光学镜片前,他仔细观察着镜面的抛光情况,眼神专注而坚定。在他看来,每一片光学镜片的加工,都是一次“追光”的过程,而长安,就是他追逐梦想的最佳舞台。
加工完成的大口径光学镜片。
加工中的光学镜片。
张强在给学生们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