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董维刚 张平 方铄
通讯员 刘胜利
本报讯 9月9日,在浙江省钱塘江流域中心海宁市盐官观测站,2025钱塘江涌潮全线科考正式启动,全体科考队员开始对涌潮河段全线进行实地考察。
当天下午1点多,波澜壮阔的“鬼王潮”抵达盐官。这里有着世界首座涌潮观测站,作为今年科考的一项新技术,一架双翼长3米的无人机飞上天空,对大潮到来时的海塘进行“CT”式扫描观测。
今年科考有近100名队员参加,持续时间近5个月。本次科考共在钱塘江河口两岸设置23个点位,北岸12个、南岸11个。其中,我市境内点位有6个,分别在嘉绍大桥北岸、塔山坝下游、新仓梁家墩、大缺口、盐官基地和老盐仓。
本次科考围绕“钱塘江涌潮景观特点分析”“钱塘江海塘防洪御潮能力科考”“钱塘江河口滩地特征研究”三个方面,重点考察钱塘江起潮点到消亡点的涌潮形态、潮前滩地,以便分析多种潮型的形成机理;观测涌潮前行后的暗潮,为观潮安全提供更有力保障;全面考察钱塘江古海塘,并与现代海塘安澜工程作对比,反映防洪御潮能力大幅提升;重点观测尖山河段变化复杂的滩地形态,探索复合潮型形成原因;完整观测潮汐树的重点分布区域及消长周期等。
“这次我们聚焦钱塘江全河段涌潮形态的变化。往年,我们更多地关注钱塘江上形态多样的潮景,但是每个潮景演进的过程和规律是什么?所以这次,我们把重点放在这里。”省水利河口研究院副院长、省钱塘江涌潮研究会理事长穆锦斌说,当天的无人机拍摄,就是为了通过持续观察,试图分析不同潮景跟地形间的关系。
2021年以来,钱塘江涌潮科考已科学归纳了钱塘江一线潮、交叉潮、波纹潮、二度潮、兜潮、回头潮、对撞潮、鱼鳞潮和矩阵潮。至此,钱塘江可实现“一潮九看”。本次科考,将为钱塘江涌潮保护、钱塘江海塘建设、钱塘江潮文化提炼提供科学依据,推进钱江潮与古海塘申报世界遗产的进程。
据悉,本次科考成果将在10月7日发布。“本次科考的意义在于,防止钱塘江涌潮的危害,保护涌潮,使得涌潮不断壮大,形成更加壮观美丽的钱塘江潮景。”省钱塘江涌潮研究会名誉会长徐有成说。
科考队员在我市开启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