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海宁日报

走近硖石教育“点灯人”的奔赴与守望

日期:09-10
字号:
版面:第a0005版:聚焦硖石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杨平平 李怡垚

岁月长河,淌过三十年讲台春秋;童心世界,守护十五载花开时分。

在硖石街道,有这样两位老师:一位是从乡村包班教学到智慧课堂的引路人,一位是俯身倾听每一个“独一无二”学生的守护者。她们用截然不同的轨迹,书写同样温暖的教育叙事;她们是春风,是细雨,是点亮心灯的人,在平凡中静守,于细微处生光——她们就是张建琴与徐娴。这个教师节,记者走进她们的故事,感受那一场场没有终点的奔赴,一次次耐心的静待花开。

张建琴:从村小包班到智慧课堂 三十年“双向奔赴”

早上8点,硖石小学六年级1班的教室里已经坐满了安静阅读的学生。语文教师兼教导主任张建琴轻轻走过每一张课桌,目光温暖。从1995年踏上讲台至今,她依然保持着刚从教时的热忱与细致。她说:“这段时间虽零碎,却是培养阅读习惯的重要时间。”

这一切,始于三十年前那个懵懂却坚定的选择。

“我走上讲台,很大程度上是受我哥哥的班主任影响。”张建琴回忆道。初中时,老师一句“你很适合当老师”深深烙印在她心中。师范入学第一天,她看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八个大字,更加坚定了投身教育的使命。

毕业后,张建琴先后在石路乡永丰小学、军民小学、长田小学等村小任教,一待就是十几年。“现在教学条件好了,但要说教育生涯记忆最深刻的时光,还是在村小。”提起那段日子,她的眼神亮了起来,“那个时候虽然除了体育什么课都得上,但孩子们纯真、家长们信任,那种幸福感很难忘。”

张建琴的教学生涯中,有三年在谈桥小学交流任教,从四年级带一个班到六年级。毕业多年后,那个班的家长带着小儿子来硖石小学报名,特意拉着孩子说:“这是教过你哥哥的张老师,以后要像哥哥一样听老师的话。”这份跨越时光的信任,让她愈发坚信:“教育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一场温暖的传递。”

在张建琴的教育理念中,比成绩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品格与态度。她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心理韧性。“现在的孩子聪明,但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她说,“遇到一点困难,就容易打退堂鼓。”于是,在课堂上,她总是带领学生一步步分析、解决难题;在生活中,她鼓励孩子们多参与家务劳动,与父母一同动手,学会基本的生活自理,在实践与坚持中磨炼意志。

面对语文教学中最让学生头疼的写作,张建琴有自己的方法:不急不躁,从激发兴趣开始。她曾用大半个学期的时间陪伴一位害怕写作的学生,一步步帮他找素材、理结构、建立信心。“最后他毕业考语文考了八十多分,更重要的是,他不再害怕写作了。”在张建琴看来,语文学习归根到底是积累与兴趣的结合,“没有兴趣,再多的方法也无用。”

为此,她在班里推行“同读书计划”,每半个月共读一本书,利用晨间、课间、睡前等碎片时间,让学生反复阅读、交流感悟。她还组织讲故事、整本书阅读分享、课本剧表演等活动,让孩子们在讲述与倾听中深化理解。“阅读不是任务,而是一种习惯、一种享受。”她说,“语文素养是在不知不觉中积累起来的。”

尽管从教多年,张建琴始终保持着对教育事业的热情。“教育是一场双向的奔赴与成长,孩子在学习,我们也在学习。”她会主动了解男生喜欢的游戏、女生钟爱的挂件和贴纸,通过日常聊天建立更亲密的师生关系。而孩子们回报她的,是上课前主动擦净黑板、整理讲台等贴心举动。

每年教师节,张建琴的微信总会收到来自天南地北的祝福:有在重庆、成都工作的学生,有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的毕业生,还有已为人父母的老学生。走在街上,她也常被学生认出,对方笑着细数当年课堂的点滴。这些瞬间,都让她深深体会到“桃李满天下”的欣慰与感动。

谈及未来,张建琴认为应当更好地利用智能化技术,将其与传统教学经验相融合,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升教学效率。她主动学习智能教学技术,尝试将计时器、点名器等工具融入日常课堂。“教学手段在变,但教育的本质从未改变。”她说,“技术应当为教育服务,而不是取代教师的温度。”为此,她经常向年轻教师请教软件使用技巧,也坚持学习专项教学视频,始终保持对新技术的敏感与学习。

回望三十年讲台生涯,张建琴说,最珍贵的不是获奖或荣誉,而是那些历久弥新的师生情谊,是走在路上突然被学生喊“老师好”的瞬间,是孩子们从抗拒到接受、从迷茫到明朗的成长轨迹。“教育是一场静待花开的守望。”她说,“我们用心浇灌,终会迎来春天的绽放。”

张建琴在教学生作业。

徐娴:俯下身 看见每一个独一无二的孩子

“现在请小朋友们想一想,自己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我跑得很快!”“我头发很长!”“我有酒窝!”……9月8日上午9点多,硖石街道中心幼儿园大四班的教室里,班主任徐娴微笑着向孩子们提问。她话音刚落,孩子们就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跃跃欲试地想要上台分享自己的特别之处。

从身高到外貌,从性格到兴趣……在这次名为《独一无二的我》的教学活动中,30名孩子认真地寻找着自己与他人的不同。看着孩子们眼中闪烁的自信和喜悦,徐娴脸上写满了欣慰。“我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这就是我一直坚持的教学理念。”

徐娴今年35岁,是硖石街道中心幼儿园一名有着15年教龄的教师。2010年,刚从师范毕业的她,怀揣对幼教事业的热爱,走进了幼儿园,从此与孩子们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被问及为何选择幼儿教育时,徐娴笑着回答了两个字:“喜欢。”她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就特别喜欢孩子,每逢见到亲戚家的小朋友,总会情不自禁地上前和他们聊天、玩游戏,“那时候,不管是自己、家人,还是身边的朋友,大家都觉得我特别适合做幼师。”

众所周知,幼儿园的孩子尤其是刚入园的小朋友,往往会因分离焦虑出现哭闹情绪。回顾自己刚带小班时的经历,徐娴目光温柔地说:“我从不觉得累,孩子哭闹很正常,这是他们表达情感的方式。”

面对孩子的情绪波动,徐娴有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今年开学,硖石街道中心幼儿园又迎来了一批新生。作为经验丰富的教师,当遇到害怕的孩子,她会轻轻抱起他们,柔声安慰:“老师会保护你。”对于想念妈妈的孩子,她会俯下身细语:“妈妈也在想你,我们可以摸摸心脏,给妈妈发个‘心信号’。”

“孩子初入园有焦虑非常正常,作为老师,我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慢慢接受环境、信任老师。这份信任一旦建立,焦虑便会自然消散。”徐娴说。

除了安抚孩子,徐娴同样重视缓解家长的焦虑。每接一个新小班,她都会进行全员家访,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成长背景和性格特点,并向家长耐心解释分离焦虑的正常性。她还经常抽空拍摄孩子们在园的学习、生活瞬间,及时分享给家长,让他们放心。

等孩子情绪稳定后,在日常教学中,徐娴尤其注重观察和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需求。记者观察到,正式上课前,有一个孩子拿着魔尺玩具来到徐娴身边,展示着自己完成的魔尺。“你真棒,这是几?”“这是9!”“那你还会拼几呀?”只见孩子拿起魔尺再次拼了起来,不一会儿就拼出了多个数字形状。

不一会儿,小朋友陆续都围了上去,向徐娴展示自己的“技能”。面对这些“炫技”的孩子,徐娴一一倾听,并给予回应和鼓励。徐娴说,每个孩子的个性不一样,兴趣不一样,自己需要尊重良好个性,并支持孩子兴趣发展。

15年来,徐娴带过的孩子超过200名。时代在变,教育方法也在不断升级,但她始终坚守初心,以爱育人。她积极参加各类培训与教研活动,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现在的孩子接触的信息远多于从前,老师必须更懂孩子。比如借助绘本进行情绪疏导,通过项目式学习培养合作能力。”

徐娴的努力也获得了广泛的肯定与赞誉。她在各级评优中多次脱颖而出,先后获得“海宁市优秀教师”“海宁市课堂教学能手”“嘉兴市优秀教练员”等荣誉。她撰写的多项论文,如《浅谈如何有效进行家园沟通的策略研究》《浅谈小班幼儿角色游戏中规则意识的培养》等,先后获得省市级奖项;她主持参与的多项课题和案例,如《小班幼儿角色游戏中规则意识培养的策略》《幼儿园文明礼仪融合教育的实践研究》等,在市级评选中屡获佳绩。

然而,最让徐娴珍视的并非这些奖项与荣誉。她的抽屉里珍藏着一叠已经泛黄的卡片,上面有孩子稚嫩笔迹画上的爱意,也有家长真挚写下的感恩。她说:“这些才是最好的礼物,比任何奖项都珍贵。”

徐娴用15年青春诠释了什么是“爱的教育”。她让教育回归本真,在孩子心中种下自信与温暖的种子,静待每一朵花如期绽放。正如她所说:“幼儿教师,是一场关于心灵的职业。我们能做的,就是俯下身来,真正看见每一个独一无二的孩子。”

徐娴在与孩子做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