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徐思楠
60岁的王大伯(化名)身体一向硬朗。上周家庭聚会时,他一边吃着鲜美的红烧鱼,一边和家人谈笑风生。突然,他感觉喉咙一阵刺痛,心里“咯噔”一下:“坏了,卡鱼刺了!”
因为之前看过很多食管卡鱼刺的新闻报道,王大伯并没有尝试用“喝醋、吞饭团”等土办法,而是前往海宁市人民医院(浙大一院海宁院区),寻求医生的帮助。消化内科医生张鹏在接诊后,仔细询问了病史,建议立即进行胃镜检查。
胃镜下的意外收获
异物之外的潜在“杀机”
胃镜如同一根灵巧的“探针”,前端带有摄像头,能够清晰地看到食管和胃内的真实情况。果然,在食管处,张鹏准确地发现了“肇事”的鱼刺,并用异物钳小心翼翼地将其取出,整个过程只花了几分钟。
鱼刺取出,事情本该圆满结束,但尽职尽责的张鹏并没有就此罢手。他深知,对于王大伯这个年龄段的人来说,胃镜是一次非常宝贵的检查机会。在取得家属同意后,他又为王大伯检查了胃和十二指肠的情况。
就在胃镜镜头缓缓扫过王大伯的胃体下部时,屏幕上的一处细微变化引起了张鹏的高度警觉。那是一小片黏膜,在放大胃镜及NBI染色下颜色略显苍白,微微有些凹陷,与周围光滑、粉润的正常胃黏膜比起来,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这种变化非常微小,若非医生刻意观察,极易被忽略。
“王大伯,您的胃里有一处地方看起来不太寻常,为了安全起见,我建议再做个病理活检。”张鹏耐心地解释道。尽管王大伯和家属心里有些嘀咕,不就是取个鱼刺,怎么还要活检,但最终还是听取了医生的建议。
揪出“沉默杀手”
胃印戒细胞癌浮出水面
几天后,病理活检结果出来了,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竟是胃印戒细胞癌。
张鹏介绍道,这是一种高度隐匿、恶性程度高的癌症,堪称“胃癌之王”。之所以叫“印戒”,是因为在显微镜下,它的癌细胞形态非常特殊,细胞质内充满黏液,将细胞核挤到一边,形状就像一枚枚印章戒指。
张鹏立刻通知王大伯返回医院。“您上次的胃镜活检发现了胃癌,幸亏发现得及时!”张鹏解释道,“这种癌就像‘伪装大师’,早期常常没有任何症状,不痛不胀,很难被察觉。很多人一旦出现消瘦、疼痛、呕吐等明显症状,再到医院检查时,往往已经到了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确诊后,王大伯很快接受了进一步治疗。幸运的是,王大伯的癌是在毫无症状的极早期被发现的,治疗效果达到预期,生活质量几乎不受影响。这根鱼刺,可以说是救了他一命。
胃镜不是“受罪”
而是为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王大伯的经历是一个充满戏剧性却又发人深省的真实故事。它告诉我们,疾病有时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给我们提示,请不要忽视身体发出的任何微小信号,更不要因为害怕或觉得麻烦而拒绝必要的检查。
建议以下高危人群,即使没有任何症状,也应定期进行胃镜筛查:
年龄40岁以上;
有胃癌家族史;
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
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胃溃疡、肠上皮化生等疾病;
生活习惯不良者,如高盐饮食、常吃腌制熏烤食物、吸烟、重度饮酒等。